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医疗政策

多家医院驰援甘肃,专家详解地震伤员救治难度

医疗政策

2023-12-21      

1171 0


“挽救生命,减轻伤残”是地震后医疗救援的主要方向。


据“央视新闻”消息,截至今日13时,甘肃积石山县6.2级地震已造成126人遇难,其中甘肃113人,青海13人。官方通报称,近几日仍存在发生5级强余震的可能。

地震发生后,当地部分医院陷入困境: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大楼出现严重裂缝,目前已不再收治病人,伤员转至其他医院。

与此同时,国家卫健委紧急调派医疗应急工作人员和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骨科、神经外科和普外科国家级专家赶赴甘肃;组织四川、陕西和宁夏等3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赴甘肃省、青海省支援。

眼下,积石山县的气温在零下10℃左右,未来10天的最低气温仍将在零下10℃至零下14℃,加上5级强余震的可能性,医疗救治工作面临挑战。

华西医院专家现场参与患者救治工作

多家医院连夜赶往灾区

本次地震发生在12月19日凌晨,伤员主要集中在临夏州积石山县。截至目前,甘肃各级医疗机构已派出救援队伍19支共386人抵达积石山县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甘肃省人民医院是最早参与医疗救治的医疗机构之一。地震发生后,甘肃省人民医院在一个半小时内召集了创伤外科、骨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重症医学科的6名专家先行去往灾区。

甘肃省人民医院医疗队连夜前往灾区

随后,甘肃省野外流动医院专用车辆、随车队员和流动医院的数十名医疗队员于凌晨陆续出发。

抵达灾区后,甘肃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蔡辉作为物资保障组组长、副院长周晟作为专家组组长,在现场全面协调指导医疗救治和救援工作。甘肃省人民医院的医疗队队员分赴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刘集乡卫生院和大河家镇,全力开展伤员救治工作。

在刘集乡卫生院,医疗队已经接诊了数十名受伤群众;在大河家镇救援现场,医疗队员们在连夜搭建的野外流动医院中为灾区受伤群众进行拍片、清创、缝合等紧急处置。

“医学界”了解到,目前野外流动医院正在稳定运转并接连抢救了数十名受伤人员。

甘肃省人民医院流动医院

与此同时,积石山县人民医院约有受伤群众250余名,医疗队员们在详细了解伤员收治情况后,迅速进行清创、缝合、伤口包扎及转诊等相应救治工作,并对骨折等患者开展查房、会诊。目前,救治工作仍在全力进行中。

现场救治

兰州大学的两家附属医院也组成医疗队,连夜抵达灾区。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医疗队由创伤科、骨科、神经外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普外科、护理部及公卫科的骨干成员组成,目前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广场救治伤员。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则连夜集结了20名医疗人员,包括急诊、重症、神经外科、骨科和普外科等科室医生,分别前往临夏州医院和积石山医院提供医疗支持。

“医学界”了解到,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小强和王登峰的指导下,当地医院已顺利为一名13岁有重度颅脑损伤、脑疝的患者完成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目前患者正在重症医学科接受后续治疗。

兰大二院参与当地医院救治工作

多家省外医院也紧急前往灾区,提供医疗支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告诉“医学界”,接到应急指令后,医院迅速组织核心骨干队员组建医疗救治专家组,包括灾难医学、肝脏外科、创伤医学中心和急诊科的五名专家,他们目前正在现场对伤员救治。

华西医院前往灾区参与医疗救治工作

据了解,临夏州人民医院是目前收治地震危重伤员最多的医院之一,现收治地震伤员105人,多为骨创伤、神经外科创伤。华西医院的专家组正在与该院医护人员进行多学科会诊,尽力救治伤员。

此外,四川省人民医院承建的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分两批共15人,分别从青海省和四川省出发赶赴甘肃及青海地震灾区。

一批四川省人民医院承建的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成员从青海省出发


今天中午抵达青海省民和县人民医院后,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医疗专家立即开展救治工作。截至中午12时许,民和县人民医院已经接收102名伤员,医疗队正在协助医院评估伤情,完善地震伤员分检流程,畅通抢救绿色通道,指导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地震后的医疗救治如何开展?

截至今日13时,除了上百人遇难,甘肃地震还造成536人受伤和155393间房屋损毁。

地震会造成大量伤员,并且伤情复杂,如果治疗延误或处理措施不当极易引发不良后果。因此,“挽救生命,减轻伤残”是地震后医疗救援的主要方向。

根据《地震现场救援与卫生应急医疗处置专家共识(2017)》,地震灾区的医疗救护工作是一项需多部门配合、协同作战的艰巨工作,它需要交通运输、联络通讯、水电供应、工程技术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才能确保医疗救护工作的高效进行,从而完成救灾的医疗保障任务。

共识指出,地震伤中以骨折为主,占到55%至58%;而砸伤、压伤容易造成脊柱骨折以及截瘫,其中截瘫发生率为36.7%;全身软组织受压时间长还会导致挤压综合征发生,是病死的主要原因。

由于地震现场环境严重污染,抢救伤员设施差,伤员伤口容易被各种致病细菌侵入造成感染,尤其是破伤风杆菌和气性坏疽菌对创口的威胁最大,死亡率高。

而对于此次甘肃灾区的救治来说,还面临着另一大考验——“低温”。根据兰州中心气象台今日11时发布的预报,积石山县预计未来10天最低气温零下14℃至零下10℃,最高气温在零下2℃至5℃。

“伤员无论是失血还是其他创伤,都会使机体防御能力迅速下降,更容易受到低温侵袭。同一种创伤,在极寒天气下的死亡率等要明显高于常温环境。”上海市东方医院刘中民教授告诉“医学界”,“对医疗救援人员也是挑战,比如这种天气下,有时生理盐水都会结冰。如何给患者保温并开展急救,都是现场需要重视的问题。”

刘中民是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创始主任委员,他曾带团参与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当时共搜救、救治、转运伤病员1000多人,无一死亡,“这次发生在积石山县的地震是6.2级,会损毁房屋和公共设施,大部分伤员可能都跟建筑物倒塌相关,主要造成的是一些挤压伤、骨折,甚至是致命性的多个器官损伤。”

汶川地震期间,刘中民(右一)作为上海第二批医疗队队长,在火车站转运伤员


“首先要想办法把人救出来,时间越短,伤员的存活率越高,后续后遗症的残留也会更少。救出来后,医务人员要迅速判断伤员体征,比如是否因窒息、失血过多等造成了心跳呼吸骤停?把致命的问题找出来,及时地进行现场抢救,包括止血、骨折的固定、心肺复苏等。”

“同时,从废墟下救出来后,对头颈、眼睛、呼吸道等进行短暂保护至关重要。特别是脱离重压环境后,减压很可能会造成远端坏死组织中的有毒组织因子释放,或者导致下肢血栓回流,这是造成灾区现场致命的重要因素。”刘中民说。

现场救治困难重重,环境瞬息万变,而给医疗救援人员的时间却并不多,据刘中民介绍,现场还不能耽误太多时间,“现场仅仅是抢救,控制后要迅速往有条件的医疗单位转运,途中密切观察伤员生命体征,比如外周止血带要定时开放,谨防医疗救治反而导致远端组织坏死等二次伤害。”

“包括暖宝宝、保温箱、毯等保温设施,增加热量的饮料、食物等需要提前准备,每一个救治细节加倍注意,并针对性地随机应变处理,这还依赖于各地医疗救援队平时的培训与预案。”刘中民表示,救援医生以外科医生为主,特别是对创伤外科有一定经验的,“麻醉科医生也是主力军,他们可以在现场快速开通气道、建立静脉通道等,对抢救至关重要。”

刘中民教授还特别指出,得益于医疗等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前线到后方的医院、保障部门等信息能迅速同步,也会大大增加救治成功率。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医学界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康方生物,卡位精准:最热的市场..
  • 震惊!三盒药2.52元,竟引发投诉..
  • Biotech营收、团队、研发谁家强..
  • 国产创新药的牛市信号
  • 推荐阅读 更多>>
  • 曹雪涛团队在Nature子刊取得新突..
  • Science子刊:睡眠不足如何让人..
  • Nature报告:“一切都消失了!”..
  • JAMA子刊:“脑震荡”还会加重青..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