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种罕见淋巴瘤,表现为淋巴浆细胞产生单克隆IgM,症状与肿瘤负荷、单克隆IgM数量、理化、免疫学特性相关,亦可长时间无症状。WM主要发生于老年,有家族倾向。Dimopoulos教授在《血液》(Blood)杂志发文,详细介绍了WM的诊断与治疗。
病例1 51岁男性,血沉增高,血清蛋白电泳(SPEP)示单克隆IgM(κ)4.1g/dl。
WM诊断
需要骨髓(BM)活检存在克隆性淋巴浆细胞/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浸润和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到单克隆IgM,BM克隆性细胞浸润<10%时病程较惰性。LPL时,缺少单克隆IgM或非IgM单克隆时不属于WM,但生物学上缺少明显差异;单克隆IgM时,BM缺少LPL组织学改变也不属于WM,是意义不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或淋巴结淋巴瘤不伴BM浸润,不符合WM标准者仍需治疗IgM并发症。
80%~95%WM的淋巴浆细胞存在髓系分化初级应答基因体突变(MYD88L265P),频度因检测方法和DNA来源(BM、CD19筛选择细胞、石蜡包埋组织、外周血等)而异。MYD88L265P有助于鉴别与WM形态相似淋巴瘤或IgM骨髓瘤,但5%~10%WM携带其他MYD88突变或野生型MYD88,IgM MGUS和其他类型淋巴瘤也有MYD88L265P。
20%~40%WM的淋巴浆细胞存在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基因C-末端体突变,与WHIM综合征(CXCR4WHIM)的胚系突变相似,突变可能是截短或移码突变,对临床有不同影响,但无助于诊断。
初始检查
评估贫血和贫血相关疲劳是否源于WM或其他原因(如缺铁);乳酸脱氢酶(LDH)、血清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有预后意义;单克隆IgM和其他免疫球蛋白是必检项目,密度法测定比散射比浊法更准确,比较评价治疗反应时应采用同一方法;血清游离轻链多有改变,有助于轻链(AL)淀粉样变的随访;可有肾功能不全;IgM相关高黏滞综合征是症状性WM标志,IgM水平与血清粘度和高粘度症状缺乏线性关系,眼底镜对发现高粘表现可靠。
周围神经病变常见,通常是开始治疗的唯一指征。神经病变通常是感觉性的,对称,由足向上发展,脱髓鞘,缓慢进展,快速进展时应注意其他原因。约50%患者血清中发现高滴度髓鞘相关球蛋白抗体,少见运动性神经病变相关的抗神经节苷M1抗体。神经传导检查可能存在轴突变性或小纤维神经病,还可能存在其他无关原因,尤其老年患者,应咨询神经科。
淀粉样变性可影响肾脏、心脏、肝脏和神经,使WM复杂化,应注意是否为其他原因所致,如老年男性WM只有心脏受累时,应评估ATTRwt。CT或MRI用于评估器官肿大和淋巴结病变,PET不能提供更多信息,但如怀疑转化或存在其他恶性肿瘤,PET/CT可指导对活性最高病变活检。
病例1 血红蛋白14.2g/dl,无B症状、脾肿大或淋巴结肿大。BM活检见50%淋巴浆细胞浸润,MYD88L265P(+)。
治疗指征
19%~28%WM可持续数年无症状,单克隆IgM水平不是治疗指征,但IgM>6000 mg/dl时结论不一。根据BM浸润程度、IgM水平、β2微球蛋白和白蛋白可将WM分为3组,无症状至出现症状中位时间1.8年、4.8年和9.3年,无数据支持早期治疗,即使高危进展风险。病例1初始评估无症状,中等进展风险,密切随访。以下为WM治疗指征:反复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疲劳;高粘滞;淋巴结肿大有症状或最大直径≥5cm;症状性肝大和/或脾大;症状性器官肿大和/或器官组织浸润;WM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性冷球蛋白血症;症状性冷凝集素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WM相关肾病;WM相关淀粉样变性;血红蛋白≤10g/dL;血小板<100×109/L。
有症状WM风险评估
IPSSWM预后系统根据年龄、β2微球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和IgM水平将患者分为3个预后组,rIPSSWM根据年龄、β2微球蛋白、血清LDH和白蛋白分为5个预后组。年龄在二种评分中都很重要,二种评分均未纳入分子或遗传学特征。WM中del6q常见,但缺少影响预后证据,p53突变/缺失与不良预后相关,但不常见。
WM治疗
需迅速降低IgM时(如高粘度、症状性冷球蛋白血症、冷凝病引起的严重溶血等),血浆置换起效最快,如有冷球蛋白置换时要注意血液加温,2-3次置换后IgM明显下降,但作用短暂。
含利妥昔单抗治疗是最常用全身治疗,利妥昔单抗单药起效慢,延长治疗(8次)有更好活性,治疗中IgM反弹很常见,发生率30%~80%,可加重IgM相关并发症。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DRC,6周期)常用,低毒,治疗反应可延迟数月,CR罕见,IgM反弹常见。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BR,4~6周期)治疗反应率~90%,部分CRs,反应持久,老年患者需减少苯达莫司汀剂量,4周期即可,IgM反弹数据有限。
硼替佐米单独或与利妥昔单抗联合(VR或BDR)对新诊断或复发WM有效,无IgM反弹,迅速降低IgM,单独硼替佐米治疗时骨髓清除可能滞后,硼替佐米皮下和每周注射可减少神经毒性。前瞻性ECWM-1研究正在比较DRC与DRC+硼替佐米;无神经毒性的卡非佐米+利妥昔单抗研究显示,卡非佐米可能与心脏毒性风险相关;伊沙佐米数据尚不成熟,联合利妥昔单抗和地塞米松治疗疗效与硼替佐米+利妥昔单抗相似。
核苷类似物与利妥昔单抗联合作用显著,但长短期毒性明显,并非初始选择。发生DLBCL转化时,考虑与R-CHOP等强化疗联合,单药氟达拉滨口服比苯丁酸氮芥有效。
伊布替尼是治疗WM最有效单药,但即便联合利妥昔单抗CR亦少见,iNNOVATE研究显示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较单独利妥昔单抗可降低80%疾病进展风险。初治患者伊布替尼单药治疗反应率高,CXCR4WHIM患者出现反应较慢。伊布替尼对利妥昔单抗敏感和耐药患者均有治疗作用,II期研究中5年PFS为60%,5年OS为87%,MYD88L265P/CXCR4WT患者反应率和PFS均优于MYD88L265P/CXCR4WHIM患者,极少数MYD88WT患者反应差、PFS短。iNNOVATE研究中,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治疗的CXCR4WHIM患者3年VGPR率较低,PFS较短,MYD88WT患者结果与MYD88L265P相似。伊布替尼治疗风险包括房颤、出血、与常用药物相互作用、需持续治疗,“伊布替尼戒断综合征”(20%患者无特殊原因中断伊布替尼时出现B症状和IgM反弹,重新治疗后多数恢复正常并获得IgM治疗反应)。
其他有一定疗效药物包括依维莫司和IMiDs,考虑到现有治疗方案及这些药物毒性,很少用于挽救性治疗。
初始治疗选择
WM可能出现各种症状和并发症,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和减少肿瘤负荷,CR较难实现。肿瘤体积大时,优选快速起效方案BR或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血细胞减少时,硼替佐米/利妥昔单抗±地塞米松或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优于BR;高粘滞、严重冷球蛋白血症或冷凝素病时,考虑血浆置换,含硼替佐米方案在利妥昔单抗或伊布替尼之前短期诱导,迅速降低IgM和IgM反弹风险;需快速降低毒性IgM时(如AL淀粉样变、冷球蛋白血症、冷凝素病),BR 或BDR是更好选择;因房颤(AF)风险,伊布替尼对心脏淀粉样变患者不可取;不需立即控制疾病者,低毒DRC方案较为安全且成本低,BR作用强,但毒性更大。
并非所有IgM相关神经病患者都需立即治疗,症状轻微且缺少其他治疗指征时可密切随访。需治疗者,利妥昔单抗单药并不是非常有效,并可因IgM反弹加重症状。DRC优于利妥昔单抗单药,BR毒性较大且经验有限,FCR毒性很大,某些IgM相关神经病适合伊布替尼治疗,硼替佐米与神经毒风险相关。Bing-Neel综合征是WM罕见表现,由恶性淋巴浆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所致,治疗包括高剂量甲氨蝶呤,氟达拉滨有治疗作用,伊布替尼和其他BTKis可穿透血脑屏障,有望成为主要治疗选择。
WM无关死亡率非常高,年龄对治疗选择很重要,老年患者尤其要关注短期毒性,症状和疾病控制是多数老年患者首要目标,毒性较小的DRC耐受性好,BR需要减量,BDR有神经病风险,伊布替尼活性强,但AF风险更高,有心脏并发症、需抗凝治疗或接受与伊布替尼有相互作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应谨慎。年轻患者治疗目标是深度反应,需关注长期毒性,无烷化剂方案如BDR优选,BR和DRC长期毒性较低,伊布替尼与MDS或疾病转化无关,但长期疗效尚不清楚。
伊布替尼应用后,出现了持续和固定时间治疗的概念,伊布替尼治疗反应迅速,但需持续多年,毒性可能会使老年虚弱患者的治疗复杂化,还可能存在一些未知长期风险,经济负担高。将BTK与其他药物结合以中止持续治疗的研究正在进行。含利妥昔单抗的化学免疫治疗是一种有限持续时间的治疗,通常几个月,有些患者也会接受固定时间的维持治疗,有相对长的无治疗间隔,长短期风险明确。
Dimopoulos教授如何治疗WM
病例1 诊断18个月后,疲劳恶化,低热。IgM4.4g/dl,血红蛋白11.8g/dl, IPSSWM和rIPSSWM评估均为低风险。根据患者年龄和快速控制疾病,选择含利妥昔单抗的固定持续时间治疗。给予BDR,反应快速,6周期后未行维持治疗,因WM中缺少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的前瞻性数据,MAINTAIN研究正在进行相关探讨。含伊布替尼的维持治疗或可考虑。
病例2 80岁女性,高血压、阵发性AF和抑郁症病史,因血红蛋白7.5g/dl和体重减轻就诊。SPEP见单克隆IgM(κ)6.2g/dl。BM活检见MYD88L265P单克隆淋巴浆细胞和浆细胞广泛浸润。疾病特点、年龄、合并症、患者偏好和药物可获得性是选择治疗的决定因素。该患拒绝化学免疫治疗,伊布替尼治疗后IgM快速降低,血红蛋白增加。治疗中出现AF,因严重感染暂停伊布替尼,1.5个月内IgM增加>50%,重新使用伊布替尼IgM再次下降,继续伊布替尼治疗同时服用抗凝剂。同时使用抗凝剂与伊布替尼具有挑战性,血栓风险、出血风险和潜在替代治疗方案应进行权衡,抗凝剂我们更喜欢使用低剂量艾吡沙班或达比加群,有解药可用。
病例3 76岁男性,CAD心衰和瓣膜病史,因呼吸困难入院。血红蛋白8.3g/dl,血小板88×109/L,总蛋白13.4g/dl,白蛋白2.6g/dl,SPEP见单克隆IgM(κ)8.1g/dl。BM活检见淋巴浆细胞浸润90%。CT示脾大,纵隔和腹部多个小淋巴结。由于心脏疾病,伊布替尼并非最好选择,两次血浆置换控制高粘症状后开始硼替佐米治疗,4次后加入利妥昔单抗,共4周期BDR。另一治疗选择是减量BR。
病例4 74岁女性,7年前诊断WM,血红蛋白9.8grdl,IgM(κ)2.5g/dl,BM见80%LPL浸润,DRC 6周期后IgM降至0.9g/dl,血红蛋白增至12.6g/dl。18个月前,IgM逐渐增高,患者感到疲倦,血红蛋白10.1g/dl,IgM2.4g/dl。新诊断患者开始治疗标准适用于复发患者。含利妥昔单抗方案长期缓解后复发患者(至少3年),再次尝试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或其他方案具有合理性。核苷类似物联合治疗有效,但骨髓毒性和MDS风险显著,因此很少使用。伊布替尼单独或联合利妥昔单抗非常有效,无研究比较二者疗效。不根据CXCR4状态选择治疗。病例4重复DRC或BR治疗均可,给予4周期BR治疗获PR,血红蛋白改善,BR完成后9个月IgM持续下降,保持缓解28个月。
病例1 BDR治疗完成14个月后复发,重复基因分型见MYD88L265P,无CXCR4WHIM。末次利妥昔单抗后12个月复发、缓解时间<3年者,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可能是最有效治疗,其他含利妥昔单抗方案也可考虑。该患可选治疗包括联合利妥昔单抗或伊布替尼的化疗。由于患者较年轻,避免化疗暴露很重要,遂伊布替尼治疗,耐受性和治疗反应均良好。
利妥昔单抗治疗期间或治疗后12个月内病情进展,则WM为利妥昔单抗耐药,需注意利妥昔单抗治疗中IgM反弹可能会造成疾病进展假象,进一步检查和临床评估有助于区分,此外含利妥昔单抗治疗可能出现延迟IgM反应,目前不清楚利妥昔单抗维持期间或之后的进展是否也代表耐药。利妥昔单抗耐药者,伊布替尼单药优选,单药硼替佐米不如伊布替尼,卡非佐米需进一步验证,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不同组合可能有效,但数据有限。Ofatumumab是另一种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耐药者治疗反应持续时间较短。
伊布替尼治疗期间疾病进展或因毒性中止治疗是治疗新挑战。一项II期研究中,30例复发/难治WM(15例接受过伊布替尼治疗),单药venetoclax诱导治疗反应率93%,无伊布替尼治疗患者反应更深、反应率更高,venetoclax有望成为伊布替尼治疗失败患者的选择。伊布替尼失败患者可采用含利妥昔单抗的化学免疫治疗挽救,但结果较差,参加新药研究是最好选择。高剂量治疗(HDT)后自体干细胞移植对年轻且化疗敏感患者或早期复发、临床侵袭的疾病有一定治疗作用。异基因移植作用有限,BTK抑制剂失败患者应慎重选择。CD19 CAR-T细胞治疗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多数WM患者多线治疗后病程较长,可出现各种并发症,感染风险、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常见,即便治疗有反应仍持续存在。建议接种疫苗,不建议使用IVIG,除非经常发生严重感染。可发生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或转化为侵袭性淋巴瘤,教育患者应坚持筛查,对与疾病进展无关的贫血或血细胞减少进行评估。
Dimopoulos MA, Kastritis E. How I treat 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 Blood.2019 ; DOI:10.1182/blood.2019000725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