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从严从紧防控住这波疫情后,能找到两全之策吗?

最新动态

2022-03-23   来源 : 秦朔朋友圈

977 0

        

最近疫情确实出现反弹状况,形势不容乐观。


近期到南京出差,本来还想第二天到一个地级市交流的,可是对方临时通知:不能交流了,因为南京当天发现病例,所以到过南京的人不能过去了。


既然不能去了,那就第二天赶回广州参加另一个会吧,谁知也接到通知,广州也发现本土病例,会议取消。


接着,本来要去一个县的燃气公司交流的,也被叫停。


这些是我们当前经常会遇到的状况,已经习以为常了,可是,却实实在在影响了日常经营活动。


当前全国疫情面广点多,尽管我们已经费了洪荒之力,但要“清零”看来已经不太可能,而且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虽然我们的防控措施已经很严密很到位,但总有疏漏的地方。记得2020年4月疫情后我第一次出差坐飞机,原以为飞机上会隔开而坐,谁知上去发现依然是人挨着人的,更让我意外的是还供应飞机餐,大家都打开口罩照吃不误,那时我就想,这是防控的大漏洞啊!按说密闭空间最容易传染的呀!全国到处都严防死守的,可是公共交通却“网开一面”,那不是白防了吗,后来坐高铁也一样,再看地铁,更是人挤人的,而餐厅,也是脱罩吃的,从此我就意识到,估计还没法“清零”了。除非以上场景都能严格做到戴口罩,不接触,但代价也实在太大了。


后来就是此起彼伏的状态了,让人有点沮丧的是,不管做得多严,防得多好,都无法避免,哪怕北京、新疆、上海这样的“优等生”也一样会中招,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感不感染碰运气”,多少还是这么回事。


原本以为一年就能结束的,没想一晃两年过去了,非但没灭绝,反而还更难防了,国外无奈之下干脆躺平,而我国却本着对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负责任态度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正是坚持了有力有效的防控措施,我国在保持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比如3月10日广州发现一个病例,就看到铺天盖地的消息,核酸检测、封控、防控、防范区域划分就是常规工作了,仅一个琶洲展会美博会上,就有4.8万人要核酸检测,光这么一个点,检测费用就要花几十万,要再加上这几万人误工费呢,就过千万了,更不要说全市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也是惊人的,这还只是一天呢,也没算间接损失。


发现扛了两年的经济真的有点扛不住了,各级政府财政紧张到了减薪、缓发的程度,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就连最富有的广州顺德区、南海区都非常吃力。国家部委经费也是一砍再砍,更遑论其它了,我们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企业也感同身受,小小公司有数亿应收款难以收回,严重影响了日常经营,至今依然坚持不减薪不裁员,但能坚持多久呢?相信我们都算好的了,有投资款,有银行支持,其它中小企业呢,就更脆弱了,已经接近“最危险的时候”了。



企业的困难政府早就注意到了,“六保”“六稳”常提,“放管服”亦是常抓不懈,优惠政策应出尽出,税费收缴也是能减尽减了,我所处的广州天河区政府就很关心我们,几乎做到“有求必应”了,但我感到政策红利有点倾囊而出,已经用尽了,却还难以看到起色,加上中美对抗、结构调整、房产危机、产业转移、俄乌战争等不利因素叠加,已经有愈发严重之势。



所有因素里,我认为疫情影响是最明显的,也是目前最有调整空间的,其它因素更难改变,因此我们等这一波疫情控制住后,是不是可以考虑到了要调整防控政策的时候呢?能否找到一条既能有效防控,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两全之策呢?


我是普通百姓,更非防疫专家,位卑言轻,但为全国经济着想,为企业担忧,为自己焦虑,也想发出一点微薄的声音,希望对现状能有所改变,让众多企业能活下去!


我也是非常认同我们国家人民生命至上的理念,只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能“清零”固然很好,但尽了最大努力实现不了,是否可以考虑退而求其次,能“控制”也是很好的选择,这跟中国“中庸之道”相吻合。


我们想想,交通事故每天死亡人数据说在200人左右!一年就超过7万多,还没包括受伤的,那是触目惊心啊!就算如此,我们也没想着为了事故“清零”做出不开车的对策吧,也是尽最大努力去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因为交通对人们经济生活实在太重要了,跟这个价值比起来,只好接受残酷的现实。


再说火灾,全国发生火灾事故平均517起/天,每天死亡3人,平均每小时发生21起,这也远比疫情严重啊!要杜绝也是很难,总不能不让生火了吧。


由此我们能不能设想,把疫情控制在一定程度就好了,既然不能消灭,那就与之做长期的斗争,何况现在病毒虽然传染力强,但伤害性小,很少有重症出现,更少有生命危险(张文宏最近发文称:这个病毒的病死率已经很低很低,在已经实现群体免疫的国家,病死率已经低于流感)。


实际上对年轻人即便感染,也是几天就好了,跟感冒类似,不那么可怕,我都有多位朋友小孩在国外得过,自然就好了,所以,目前当务之急是释放生产力,得让企业活下去才行啊,否则就算防住病毒了,却没防住企业倒闭潮,也是悲催啊,就业、民生、供应链、基层运转等等,一切都空谈,会出更大的问题!


我们能不能借鉴消防的经验,防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人群(如医院、学校、老人、病人等),逐步放开大部分地区,一旦发现,迅速行动,精准控制,有序消减——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持久性地采取封城和全检测的策略。


综合以上想法提几点建议:

1、降低预期。如人大新闻发言人张业遂所说,“动态清零”不是要追求“零感染”,而是要尽快把疫情控制住。这个就是比较科学的表述,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以不导致大面积感染、少重症发生就可以。

2、减轻问责。这跟预期相配套,既然谁都不能答满分,那就要降低及格线,不要有一旦出现就要问责的高压导向,这会导致内卷性层层加码,以“不出事”为第一要务,都怕担责,造成实际的流动困难,也就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过去这样的要求是应该的,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可以总结出一些更为合理的评判标准,我们看到没尽力尽责的官员已经极少了,都是几乎没有休息日地工作(新疆更是曾经5+2白加黑,马书记去了才松了绑),我看到都心疼,可依然难控住,说明偶然因素更大些,因此不能一棒子打死,否则确实有点处罚过重了。要给政府官员松绑,给基层人员减负,才能给市场空间赋能,释放出活力,只有企业活,才能万事活,企业死,万事止。


3、全员疫苗。要求全员打三针,相信还是会好很多,张文宏文中透露,接种一剂或未打针人士的整体死亡率是2.03%,相较接种两针人士的0.09%,有23倍的差别,所以他也提出对策组合——“老年人普遍的第三针接种,以及更好的疫苗与疫苗接种策略,可以广泛供给的口服药物,可以负担得起的广泛提供的居家检测试剂”,如果打三针,肯定效果更好,代价也不大,操作不算太难,随着技术的改进,应该免疫效果会越来越好。



4、绿码畅行。今后是否可以考虑凡是绿码且能戴口罩的就可以随处去了,而不用附加条件,比如核酸、行程码之类,更不能因有星号就拒绝,如果因绿码而引发的感染病例,可以不用追责,为自由通行创造最大条件。


5、精准防控。这里特别建议应该用上我们的时空AI技术,尽快建成地图底板,而且最好数据时空化、三维化,加上AI识别和大数据处理技术,这样防控起来就更加精准高效,知道往哪防,人在哪里,实现人、户、房、楼、社区、街道关联;同时呼吁要尽可能数据共享,尤其是通信数据、互联网数据、视频数据以及其它物联网数据,这些实时数据对快速甄别密接、次密接非常重要,从最近跟多个基层单位交流看,这些都很匮乏,因此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工作量巨大,效率难提高,靠人海战术,所以基层工作人员疲惫不堪。如果有实景三维地图,加上实时准确数据,是可以大大减轻强度及提高效率的,所以跟当前行业主管部门推动的实景三维建设实际也联系起来了,跟住建部做的CIM也有密切关系,那又是我们的所长了。


6、对外开放。有以上的基础,那可以考虑逐渐开放,开通跟世界交流的大门,这样才能真正的循环起来,走向正常化。国外过来测核酸即可,也未必需要隔离那么多天了。


最重要的是心态放平稳,不要一遇到状况就有如临大敌的感觉,就得全民皆兵动作过猛,这样代价就非常高。


对个人而言,我们得提升自己免疫力,做好防范工作,争取自我保护好,不给政府添麻烦。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基层医疗“卷”起来了!卫健委开..
  • 肿瘤DNA甲基化标志物检测及临床..
  • 最新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正式..
  • 以患者为中心营销策略分析(下)..
  • 推荐阅读 更多>>
  • 科技部拟规定:不得向境外提供我..
  • 灭活疫苗能预防多少死亡?香港真..
  • 40岁了还要不要打?国产和进口打..
  • 知乎高赞:躺平之后,中国的代价..
  • 新冠专题

    我们提供最新鲜最全面的新冠疫情资讯。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