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第二十一届全国临床肿瘤大会暨2018年CSCO学术年会将于9月19-23日在福建厦门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全力推进临床研究,谱写抗癌治疗新篇章”。大会将秉承CSCO“促进国际、国内临床肿瘤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的宗旨,促进国际临床肿瘤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会议特设CSCO-IASLC联合专场,邀请国内外知名大咖,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展和最新肿瘤免疫治疗。【肿瘤资讯】带你先睹为快。
CSCO-IASLC联合专场设立介绍
世界范围内,肺癌发病率居高不下,占所有确诊癌症的13%,其死亡率一直稳居各大癌种之首,占所有癌症死亡的19%,几乎高于结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导致死亡的总和[1],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18年1月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在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来自全国339个癌症注册中心覆盖288,243,347 中国人口的数据分析显示,2014年肺癌的新发病例有782,000例,约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20%[2]。虽然近年肺癌死亡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对于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的中国,疾病负担仍相当繁重,因此,肺癌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为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国内临床肿瘤学领域的发展,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大会自2014年开始设立CSCO-IASLC联合专场,结合最新热点设立主题发言,将最新最前沿的临床肿瘤进展带进CSCO. 至今,CSCO-IASLC联合专场已经成功举办4届。同样,今年CSCO也将举办全英文交流的CSCO-IASLC联合专场,专场邀请到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吴一龙教授,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综合癌症中心孔凤鸣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李天虹教授共同主持会议,同时邀请到了来自美国耶鲁癌症中心的Tom Lynch 教授、美国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Hak Choy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陆舜教授、美国福克斯詹士癌症中心Hossein Borghaei教授等国内外知名讲者同场报告及讨论,讲述EGFR靶向治疗到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关注NSCLC患者的全程管理以及探讨目前最为火热的免疫治疗。可以看到今年的专场主题重点关注肺癌领域的治疗新观念新方法,特别是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和肿瘤免疫治疗。
NSCLC的“三个时代”
点击图片看大图
NSCLC的治疗经历了三个时代,首先是化疗时代,从1978到年2000年左右,前后经历约30余年,已由最初的传统单药化疗逐渐走向铂类为基础的双药化疗,以及后续的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三药联合化疗,化疗药物也逐渐升级换代由一代走向三代。但化疗药物仍限制在以细胞毒为主的治疗模式,自此并无突破性创新。目前化疗疗效仍差强人意,一线治疗的有效率在30%-40%,中位的无疾病进展时间在5-6个月,并且细胞毒药物的副反应明显,需要强大的支持治疗,NSCLC的治疗进入平台期。此时,靶向时代应运而生。2004年,Thomas J. Lynch和J.Guillermo Paez几乎同时在Science和NEJM上发表文章,发现EGFR突变可以预测EGFR TKI药物的疗效,拉开了肺癌精准治疗的大幕。在靶向时代患者分型不再基于组织,而是按照是否存在驱动基因突变分成驱动基因突变阳性和驱动基因突变阴性患者。相较于化疗,靶向治疗在精准人群的有效率达到70%,无疾病进展时间达到了12个月左右,安全性也是大幅提高,大幅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在中国驱动基因阳性患者只占约40%左右,欧美国家更少,驱动基因突变阴性的患者成了这个时代的“遗弃儿”,尤其是肺鳞癌患者,治疗方式依旧停留于化疗时代,5年的生存率仅1.6%(3,4)。如何能让所有患者获益?
免疫时代曙光初现。在癌症的治疗史上,免疫治疗早在百年以前就已开启,实际上它才是第一个非手术的癌症疗法,只是研究之路曲折跌宕,进展缓慢,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有所突破。首先日本京都大学本庶佑教授1992年发现了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并于1999年证明了PD-1蛋白具有抑制免疫应答的功能。与此同时,华人科学家陈列平教授发现了肿瘤表达B7-H1蛋白,可导致淋巴细胞对肿瘤的杀伤力减弱。直至2000年,来自哈佛医学院的Freeman教授证实了 B7-H1 能够与 PD-1 结合,两者实为受体与配体的关系,他将 B7-H1 命名为PD-L1。这一发现明确了肿瘤免疫治疗新通路:PD-1/PD-L1 免疫负调节信号通路的机理,促进了PD-1/PD-L1抑制剂的研发。在此阶段同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医学中心的James Allison教授发现了CTLA-4受体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于1996年发表论文,首次证明针对CLTA-4的抗体能治愈试验小鼠体内的恶性肿瘤,随后在1999年与制药公司共同研发出全人源化的CTLA-4抗体ipilimumab, 并在2011年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黑色素瘤,成为全球第一个肿瘤免疫治疗药物。 另一方面,PD-1/PD-L1抑制剂的研发仍在继续,科学家终于在2005年从具有人类免疫系统的转基因小鼠中开发出纳武利尤单抗,其早期临床前研究结果让肿瘤免疫治疗之路露出希望的曙光。2011年,纳武利尤单抗终于正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2012年6月,CheckMate 003研究(又称CA209-003研究,纳武利尤单抗二线治疗NSCLC的I期研究)结果发布,首次展示了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NSCLC的生存数据,让免疫治疗以“长尾效应”的形象走入全球医生和患者的视野,让肺癌成为慢性病逐渐成为可能。今年AACR会上发表的来自与中国的纳武单抗多中心、III期研究CheckMate 078研究作为第一个以中国人群为主对比免疫治疗和化疗的NSCLC二线治疗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EGFR基因突变和ALK基因融合阴性的NSCLC患者二线治疗,免疫治疗和化疗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2.0和9.6个月,纳武利尤单抗较多西他赛降低了32%的死亡风险(HR 0.68,97.7% CI:0.52-0.90;P=0.0006),显示出免疫远较于化疗在NSCLC二线治疗人群上的巨大优势,给驱动基因突变阴性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激发了临床探索的巨大热情。如何选择免疫治疗人群,进一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目前已知的免疫疗效相关biomarker有PD-L1、TMB和MSI,是否还存在其他的有效的biomarker?并且已有多个临床研究显示联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其研究方向如何? 这些是仍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2018 CSCO-IASLC联合专场亮点
今年CSCO于9月20日 13:20-15:10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国宴厅3设立了CSCO-IASLC联合专场,从日程来看,会议伊始,首个讲题即由美国耶鲁癌症中心的Tom Lynch 教授为我们带来“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Milestone in 20 years: from EGFR to Immunotherapy” 的主题发言,从大咖角度为我们讲述肺癌治疗过去的风雨20年。Tom Lynch教授在2009年之前,任哈佛医学院医学教授和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血液学/肿瘤学主任,2009-2015年,担任耶鲁大学医学院耶鲁癌症中心主任,并担任Richard和Jonathan Sackler内科医学教授。2015年以来一直担任马萨诸塞州综合医师组织的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和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委员会的成员。另外,令我们特别期待的topic还有来自美国福克斯詹士癌症中心胸外科肿瘤科主任Hossein Borghaei教授带来的”Challenge of front line immunotherapy for advanced NSCLC“主题发言,为我们讲述免疫治疗面临的挑战。他们分别是全球靶向和免疫治疗时代的风云人物,带我们见证两个时代的风云。 2018 9月20日CSCO-IASLC联合专场我们不见不散!
2018 CSCO-IASLC联合专场日程
NP/PD1/3448/09/11/18-09/11/19
1. GLOBOCAN 2012: Population Fact Sheets. Available at: http://globocan.iarc.fr/Pages/fact_sheets_population.aspx. Accessed October 13, 2015.
2.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4.
3. The differential efficacy of pemetrexed according to NSCLC histology: a review of two Phase III studies.
4. Survival by histologic subtype in stage IV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based on data from the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Program.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