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临床研究

霍勇教授:2022心内科重要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

2023-02-14      

4554 0

2022年,心内科多个疾病领域的新药、新技术临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将改变临床实践。《NEJM医学前沿》邀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霍勇教授团队回顾这些重要成果。


刘耀琨,郑博,霍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
*通讯作者

刚刚过去的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下,人们逐渐习惯了与病毒共存的常态化生活。过去的一年里,心血管学科的医护人员和研究者们在全力救治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同时,对科研的探索和求知也不曾懈怠,产出了众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全心为提高诊疗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做出贡献。在心力衰竭、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结构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七大领域的众多卓越临床研究中,我们遴选出数十篇研究进行总结。


心力衰竭



DELIVER研究:达格列净可改善全范围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预后
达格列净所代表的SGLT2抑制剂(SGLT2i)类药物已作为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HFrEF)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但对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心衰人群,达格列净是否同样可改善预后仍缺乏证据支持。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22年会上,DELIVER研究公布了其阳性结果,为SGLT2i在心衰领域的应用增添了更加牢固的证据。

DELIVER研究[1]是一项全球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达格列净在射血分数轻度减低型心衰(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EF)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者将6263名LVEF>40%的心衰患者随机分配接受达格列净治疗(10 mg,每天一次)或安慰剂治疗。主要结局是心衰恶化和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研究结果显示,2.3年的中位随访时间内,达格列净组有512人(16.4%)、安慰剂组610人(19.5%)发生了主要终点事件(HR,0.82;95% CI,0.73~0.92;P<0.001)。两组分别有11.8%和14.5%患者出现了心衰的恶化(HR,0.79;95% CI,0.69~0.91),7.4%和8.3%患者发生了心血管死亡(HR,0.88;95% CI,0.74~1.05)。以上结果在LVEF>60%或<60%的患者中相似,且在预先指定的其他亚组中均相似。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

DELIVER研究继EMPEROR-Preserved研究后再一次有力证明了SGLT2i类药物治疗LVEF>40%心衰的有效性。同时,结合DAPA-HF研究结果,达格列净显示出其可改善全范围射血分数心衰患者预后的能力。近年关于SGLT2i治疗心衰的证据越来越多,2022年Lancet发表的一项包含DELIVER和EMPEROR-Preserved、DAPA-HF和EMPEROR-Reduced、SOLOIST-WHF五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2]证实,不论心衰患者射血分数和临床情况如何,SGLT2i均有显著的心血管获益。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2022心衰管理指南建议SGLT2i用于HFmrEF或HFpEF患者,为ⅡA类推荐,而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等仅为ⅡB类推荐。这意味着对于LVEF>40%心衰人群使用SGLT2i是推荐级别最高的药物治疗。我们相信未来SGLT2i将在治疗HFpEF得到更高级别的推荐,同时也成为治疗全范围射血分数心衰患者的重要选择。

EMMY研究:早期应用恩格列净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指南已将SGLT2i作为治疗心衰的药物治疗基石之一。心肌梗死是心衰的主要原因,但心梗后早期应用SGLT2i是否有效且安全尚缺乏临床研究。EMMY研究[3]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评估恩格列净对急性心梗患者心功能和心衰生物标志物的影响。试验共纳入476例急性心梗患者。在PCI治疗后72小时内,将其随机分配至恩格列净治疗组(10 mg,每天一次)和安慰剂组。主要终点是从随机化至26周的NT-proBNP水平变化。次要结局包括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与安慰剂相比,恩格列净组NT-proBNP降低15%(95% CI,−4.4%~−23.6%;P=0.026);LVEF绝对值多增加1.5%(95% CI,0.2%~2.9%;P=0.029);此外左室舒张功能、左室舒张末容积等参数也均有显著改善。

EMMY试验首次评估了在PCI后72小时内开始应用恩格列净治疗严重急性心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正在进行两项关于SGLT2i治疗急性心梗的大型临床试验(EMPACT-MI和DAPA-MI)。

haemoDYNAMIC研究:利奥西呱对伴有肺动脉高压的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分析
HFpEF在慢性心衰患者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肺高压(PH)的存在使得这部分患者预后变差。目前已有的关于心衰的治疗方法和肺血管扩张剂均未能有效降低PH-HFpEF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氧化氮-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环鸟苷酸(cGMP)通路具有介导血管舒张、抗炎、抗增殖和抗纤维化作用,并参与PH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代表了一种可能的治疗靶点。利奥西呱是一种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的激动剂,已被批准用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和肺动脉高压(PAH)的治疗。除了毛细血管前PH外,利奥西呱在毛细血管后PH的潜在益处已在LEPHT和 DILATE-1等研究[5,6]中得到了证实。haemoDYNAMIC研究[4]旨在探究利奥西呱在PH-HFpEF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该研究为一项2b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组、多中心动态试验。纳入标准为平均肺动脉压≥25 mmHg,肺动脉楔压>15 mmHg,LVEF≥50%。114名患者被随机分为口服利奥西呱或安慰剂治疗。主要疗效终点是由右心导管测量的静息时心排血量(CO)从基线到第26周的变化值。26周后,利奥西呱组患者CO增加了0.37±1.263 L/min,安慰剂组降低了−0.11±0.921 L/min(P=0.0142)。5例患者因利奥西呱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而退出试验,但未发生利奥西呱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或死亡。

现有靶向药物对于HFpEF相关PH的疗效并不理想。LEPHT研究和DILATE-1研究的探索使得sGC激动剂在心衰相关的PH治疗中成为可能。haemoDYNAMIC研究是第一项评估口服sGC激动剂利奥西呱对先前未接受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的 PH-HFpEF患者进行长期治疗的血流动力学和临床效果的研究。在这项试验中,利奥西呱改善了静息状态下的CO。利奥西呱对CO的改善可归因于肺血管舒张后每搏输出量的增加。利奥西呱还可以改善肺血管阻力,然而这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未伴随NT-proBNP、运动能力或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

haemoDYNAMIC研究的重要优势是在随机分组前直接通过右心导管检查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血流动力学记录。然而纳入主要终点分析的人群中途退出率较高,退出的原因是由于较高的药物不耐受率。此外,该研究入组的绝大多数患者是白种人,这可能会限制研究结果的普遍性。

利奥西呱改善了CO、肺血管阻力等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且在大多数PH-HFpEF患者中是安全的,但整个研究期间患者退出率较高并且临床症状未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利奥西呱是否会影响发病率和死亡率,需要在设计严谨的试验中进一步研究,相关临床试验仍在继续进行。


降脂治疗



FOURIER-OLE研究:胆固醇管理越早越好,越久越好
近些年,PCSK9抑制剂(PCSK9i)在降脂和改善心血管预后方面已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作为PCSK9i代表药物之一,依洛尤单抗可显著降低LDL-C水平约60%。2017年公布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FOURIER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2.2年时,依洛尤单抗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梗、卒中、因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发生风险15%,并且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但该研究随访时间较短,尚缺乏大规模、长期随访数据。FOURIER-OLE研究[7]旨在评估长期使用依洛尤单抗的安全性、耐受性以及对血脂水平和MACE(非致死性心梗、卒中或心脏原因死亡)的影响。

FOURIER研究的人群为服用他汀情况下LDL-C水平仍≥70 mg/dL的ASCVD患者。患者在完成FOURIER研究后有资格参加FOURIER-OLE研究。无论在FOURIER研究中接受何种治疗,符合条件的患者在扩展期内都将接受依洛尤单抗治疗。共有6635例患者参加了FOURIER-OLE研究,在这些患者中,3355例(50.6%)最初在FOURIER研究中接受依洛尤单抗治疗,3280例(49.4%)接受安慰剂治疗。中位随访5.0年;对于在FOURIER研究中就开始时随机接受依洛尤单抗治疗的患者,在FOURIER-OLE研究中的中位和最长随访时间分别为7.1和8.4年。

该研究主要临床终点为药物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主要心血管复合结局包括心血管死亡、心梗、卒中、因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或冠脉血运重建。研究结果显示,在主要终点方面,FOURIER-OLE研究与FOURIER研究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并且更长时间随访也没有观察到任何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的趋势。与FOURIER研究不同,在FOURIER-OLE研究中,与曾为安慰剂组的患者相比,曾为FOURIER研究中依洛尤单抗组患者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08),心血管死亡事件风险下降23%。

PCSK9i虽早已显示出强效降脂作用,但其作为一种生物制剂,长期应用安全性仍是学者担心的问题,而无论是FOURIER研究还是ODYSSEY OUTCOMES研究的随访时间都不够长。FOURIER-OLE研究填补了这一问题的空缺。其最长随访时间达8.4年,即使LDL-C长期维持在极低水平,即30 mg/dL(0.8 mmol/L),仍然安全且耐受性很好。良好的药物安全性是基础,而更有效地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也尤为重要。从FOURIER和FOURIER-OLE研究可以看到,心血管有效性获益存在滞后效应:FOURIER研究随访2.2年未观察到心血管死亡获益,而再延长随访5年则观察到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23%,提示PCSK9i应该更早期开始,更长期使用。

FOURIER-OLE研究充分验证了对血脂管理“越早越好、越久越好”这一理念。我们应该尽早地将ASCVD患者LDL-C水平降至指南要求的靶标以下,减少暴露在高LDL-C水平下的时间,从而达到更多的心血管获益。

PACMAN AMI研究:早期联用PCSK9i,可实现冠脉斑块逆转,并改善斑块易损性
急性心梗(AMI)患者冠脉血栓事件复发的风险很高,这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差异有着密切关系,斑块体积负荷大、脂质含量高、纤维帽薄的斑块易破裂从而导致更多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既往研究已证明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LDL-C水平、稳定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益处。随着PCSK9i的应用,LDL-C水平可被控制到更低的水平;然而,在强化他汀治疗中加用PCSK9i对斑块负荷和成分的影响仍不清楚。

腔内影像学的发展让我们有了更多手段评估冠脉内斑块负荷及成分改变。2022 ACC年会上公布的PACMAN-AMI研究旨在通过采用连续冠脉内多模态成像技术评估强化他汀基础上加用阿利西尤单抗对急性心梗患者冠脉斑块负荷、成分和表型的影响。PACMAN AMI研究[8]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共入组300例接受PCI的AMI患者。患者在接受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瑞舒伐他汀20 mg,每天一次)基础上,随机接受每两周一次皮下注射阿利西尤单抗(150 mg)或安慰剂治疗,第一次注射为罪犯血管病变PCI后24小时内,持续52周。在PCI后24小时内和52周时对两个非梗死相关动脉连续进行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近红外光谱(NIRS)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其主要终点为从基线到第52周的IVUS衍生的动脉粥样硬化体积百分比(PAV)的变化。两个次要终点分别是从基线到第52周,NIRS衍生的4 mm内最大脂质核心负荷指数(max LCBI,4 mm)和OCT衍生的最小纤维帽厚度(FCTmin)的变化。结果显示,第52周时,与安慰剂相比,阿利西尤单抗组主要终点PAV的平均变化下降更显著(−2.13% vs. −0.92%;P<0.001),动脉粥样硬化体积显著减少(−26.12 vs. −14.97 mm3P<0.001)。在次要终点方面,阿利西尤单抗组max LCBI 4 mm较安慰剂组下降更显著(P=0.006);阿利西尤单抗组平均FCTmin显著增加(P=0.001)。此外,阿利西尤单抗组显著减少了重复支架置入手术,且未发生与影像学检查相关的重大不良事件。

既往研究中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已被证明可阻止冠脉粥样硬化进展,并可能降低脂质含量和增加纤维帽的厚度。PAV、LCBI和FCT可量化评价斑块负荷、脂质核心负荷以及斑块易损性,是未来心脏事件易感性的关键特征。既往这类信息只能通过尸检获得,但如今血管内成像技术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工具。PACMAN AMI研究是首次结合三种冠脉内成像技术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斑块体积、成分和形态的全方位图像。此外,该研究也首次检验了PCSK9i阿利西尤单抗对“易损斑块”的影响。FOURIER、ODYSSEY OUTCOMES等研究已证实联合他汀和PCSK9i能够降低ASCV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本研究中PCI后24小时内启用阿利西尤单抗并治疗52周,能够持续降低LDL-C,并观察到稳定和逆转斑块的疗效。这为阿利西尤单抗降低缺血事件复发(尤其是对AMI患者)的机制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OCEAN(a)-DOSE研究:降脂新武器siRNA
LDL-C是ASCVD重要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尽管应用强化降脂药物和策略,但ASCVD患者依然面临长期心脑血管事件的残余风险。因此,寻找残余风险的控制机制和治疗手段是进一步有效改善ASCVD患者长期预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脂蛋白(a) [Lp(a)]水平与ASCVD风险增加之间存在明确关联,并且Lp(a)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目前包括他汀、依折麦布和PCSK9i在内的药物都不能显著降低Lp(a)浓度或不适用于Lp(a)浓度升高患者的治疗。

olpasiran是一种可减少肝脏内Lp(a)合成的小干扰RNA(siRNA)。在美国心脏学会(AHA)2022年会上,OCEAN(a)-DOSE这项2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剂量探索性试验[9]结果发布:olpasiran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著降低Lp(a)浓度;在较大剂量下,与安慰剂相比,olpasiran将Lp(a)浓度降低95%以上。该研究纳入了281名Lp(a)水平>150 nmol/L的ASCVD患者。他们被随机分配接受安慰剂或不同剂量olpasiran(皮下给药10 mg/12周、75 mg/12周、225 mg/12周以及225 mg/24周)治疗,治疗期为48周。之后对患者进行延长的安全性随访。

其主要终点为从基线至第36周的Lp(a)水平百分比变化(以安慰剂调整后的平均百分比变化形式报告结果)。患者在基线时均接受了降脂药物治疗,但中位Lp(a)水平仍为260.3 nmol/L,中位LDL-C水平为67.5 mg/dL。研究结果显示,36周时,安慰剂组的Lp(a)水平平均增加了3.6%,而olpasiran治疗组Lp(a)水平显著降低,且降低幅度存在剂量依赖性。olpasiran 10 mg/12周、75 mg/12周和225 mg/12周组患者的Lp(a)水平分别降低了70.5%、97.4%和101.1%(安慰剂调整后);225 mg/24周组患者的Lp(a)水平降低100.5%(安慰剂调整后),但每24周一次的给药方式显示其持续性相对较差,Lp(a)水平变化有所增加。各试验组的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相似,最常见的olpasiran相关不良事件是注射部位的疼痛反应。

OCEAN(a)-DOSE研究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其首次在ASCVD患者中证实siRNA药物可以有效降低Lp(a)水平。此前的1期临床试验已显示单次9 mg或更高剂量olpasiran能够显著降低Lp(a)水平升高患者血液中的Lp(a)浓度,药物作用时间可持续3~6个月。此次2期临床试验在基础强化降脂治疗背景下再次评估了olpasiran不同剂量重复给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同样显示不同剂量olpasiran重复给药可大幅度降低Lp(a)水平,其中75 mg/12周和225 mg/12周两组间的Lp(a)降低幅度无显著差异,且安全性良好,在剂量选择和给药间期方面为进一步的3期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本研究仅提示olpasiran可降低Lp(a)水平,并没有以ASCVD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作为研究硬终点,因此olpasiran是否真正可以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仍有待验证。此外,目前尚不清楚需要降低多少Lp(a)水平才能转化为真正的临床获益,因此仍有诸多关键问题亟需回答。但既往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表明,Lp(a)水平降低至215 nmol/L甚至125 nmol/L以下可能有临床获益,OCEAN(a)-DOSE研究中受试者基线Lp(a)为260 nmol/L,olpasiran各剂量组降幅在70.5%~100.5%,均超过理论获益的水平。尽管仍是万里长征,但我们已经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PROMINENT研究:pemafibrate未能降低心血管风险
虽然甘油三酯与心血管风险升高相关,但降低甘油三酯是否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仍不确定。2022 AHA公布了PROMINENT研究[10]结果,显示pemafibrate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但未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PROMINENT研究是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共纳入10,49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的基线甘油三酯水平为200~499 mg/dL、HDL-C<40 mg/dL。患者被随机分为接受安慰剂和pemafibrate。主要终点为由心梗、缺血性卒中、冠脉血运重建或心血管死亡组成的复合终点。与安慰剂组相比,治疗4个月时,pemafibrate治疗组甘油三酯降低26.2%,残余胆固醇降低25.6%,载脂蛋白C Ⅲ降低27.6%,总胆固醇升高0.8%,HDL-C升高5.1%,LDL-C升高12.3%,载脂蛋白B升高4.8%。中位随访时间3.4年后,因pemafibrate组获益不显著,研究提前结束。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在两组间无差异(P=0.67)。

贝特类药物的早期临床研究并没有得到甘油三酯降低、心血管风险下降的结论,近期PROMINENT研究则因期中分析显示该研究不太可能达到主要终点而提前终止。至此,所有以贝特类药物作为ASCVD风险降低手段的临床研究全部折戟。相比之下,REDUCE-IT研究[11]中患者通过使用icosapent ethyl(IPE)同样降低了甘油三酯,且不论基线时甘油三酯水平如何,患者都有显著临床获益。而且2022年发表的对REDUCE-IT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12],在接受他汀且LDL-C得到控制和甘油三酯中度升高的既往心梗患者中,icosapent ethyl也显著减少了首次和总缺血事件。


高血压领域



1. 高血压用药时间

TIME研究:降压药服药时间不受限制
人们大多数情况下都选择早上服用降压药。虽然既往研究表明在控制血压正常昼夜节律、降低24小时血压和预防高血压的长期心血管疾病方面,晚间服用降压药可能比早上服药效果更好,但目前尚存争议。2022 ESC年会上公布的TIME研究[13]旨在比较高血压患者在晚上服用降压药是否比早上服用更能改善心血管预后。研究者将21,104例高血压患者按1:1随机分至晚上服药组和早上服药组,中位随访5.2年,结果显示两组间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心血管原因死亡或因非致死性心梗住院或非致死性卒中住院的复合结局)无显著性差异。

早在2010年,MAPEC研究[14]表明睡前服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同早晨醒来时服用所有降压药物相比,可以更好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在2020年发表的Hygia Chronotherapy研究[15]则显示,与早晨服用降压药相比,晚上服药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降低45%,心血管死亡降低55%,心梗降低34%,卒中降低49%。TIME研究发现晚上服药并未改善参与者临床结局,早晚服药不同降压方案的临床预后是一致的。这与Hygia Chronotherapy研究的结论大相径庭,似乎更符合大众的认知,也让夜间服药降压方案的热情回归理性。当然,这也给临床医生另外一个提示:高血压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调整服药时间,晚上服药同样安全。TIME研究设计要求通过电子邮件和网络完成研究和随访,故入选人群多是对自身健康问题比较关注的人群,而且能够使用网络和计算机,因此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

2. 高血压介入

SYMPLICITY HTN-3研究:再燃RDN希望之光
尽管有多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仍然较低。近几年,基于器械的降压疗法不断涌现,例如去肾交感神经术(RDN),成为临床热点话题和研究方向。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TCT)2022年会上,探讨RDN疗效和安全性的SYMPLICITY HTN-3发布了3年研究结果[16],其阳性结果再次唤起对RDN治疗的信心。

SYMPLICITY HTN-3是一项单盲、多中心、假手术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共纳入535例严重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按照2:1分别进行RDN或假手术治疗。主要疗效终点为两组在RDN术前到随访36个月期间的血压变化。主要安全性终点为包括全因死亡率,终末期肾病,严重栓塞事件,需要干预的肾动脉穿孔或夹层、血管并发症、高血压危象住院或6个月内新发肾动脉狭窄≥70%在内的复合终点。在36个月时,RDN组和对照组诊室收缩压变化分别为−26.4 mmHg、−5.7 mmHg(组间差异−22.1 mmHg;95% Cl,−27.2~−17.0;P≤0.0001);RDN组和对照组24小时动态血压收缩压变化分别为−15.6 mmHg、−0.3 mmHg(组间差异,−16.5 mmHg;95% CI,−20.5~−12.5;P≤0.0001)。在安全性方面,各治疗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没有出现RDN晚期并发症的证据。

早在10多年前,SYMPLICITY HTN-1和HTN-2研究结果即显示出RDN降压的有效性,但在2014年公布的SYMPLICITY HTN-3研究6个月随访的阴性结果使得RDN技术陷入低谷。导致SYMPLICITY HTN-3试验阴性结果的因素可能包括使用第一代单电极Flex导管消融不充分,该技术学习曲线长而相当多的术者为首次操作等。但该试验的阴性结果并未扑灭研发人员的热情。在此基础上,美敦力开发了多电极Spyral消融导管,还有一些公司也进一步从设备、技术上不断完善。近些年,包括SPYRAL HTN-ON MED [17]和HTN-OFF MED [18]等在内的多项RDN研究均展示了阳性结果,为RDN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SYMPLICITY HTN-3研究3年的随访结果与6个月时大不相同,其原因可能有:本项研究在6个月时对主要终点评估后揭盲,此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可以交叉分配至RDN组接受治疗,由于霍桑效应的存在,该组患者血压下降幅度可能会被夸大;非交叉的对照组患者基线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原始RDN及交叉RDN的患者,因而血压下降空间有限。但无论如何,此次SYMPLICITY HTN-3试验3年随访的阳性结果以及同年发表的SPYRAL HTN-ON MED 3年研究结果,均让RDN治疗顽固性高血压重振信心

3. 高血压防治模式

CRHCP研究:以村医为主导的高血压综合干预模式
尽管目前有丰富的降压药物及降压手段,我国高血压防控形式仍旧十分严峻,尤其是农村地区。我国农村近年来高血压患病率迅猛增加,而血压控制率极低,因此,从人群层面积极寻找并探索适合这部分人群的高血压管理策略具有重大社会及经济价值。

2022年,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孙英贤教授团队负责的中国农村地区高血压综合管理创新模式及强化降压的大型整群随机对照试验“中国农村高血压控制项目(CRHCP)”的Ⅰ期结果发表于Lancet [19],表明“村医主导的高血压综合干预模式可显著提高中国农村高血压控制率”。该研究采用整群随机对照方法,在全国范围内纳入326个村庄的33,995名高血压患者,随机分配至综合干预组和常规管理组。综合管理措施包含对卫生系统、乡村医生和患者等多个层面的干预。Ⅰ期随访18个月,干预组平均血压由基线的157.0/87.9 mmHg降至130.5/73.2 mmHg,对照组由155.4/87.2 mmHg降至143.5/79.5 mmHg。以血压<130/80 mmHg为降压目标值,干预组达标率为57.0%,对照组为19.9%,差异显著;干预组血压下降值同样显著优于对照组。

本研究首次证明了以村医为主导的多层面综合干预模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CRHCP研究是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研究及全球最大规模的强化降压研究。该项目的Ⅱ期结果计划对36个月的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等结局进行评估,是全球首个以社区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为终点的高血压强化降压研究,将为我国及全球高血压防治工作的方案决策提供更确凿的依据。

4. 降压新药物

PRECISION研究:双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aprocitentan——全新机制降压新药
aprocitentan是一款新型口服双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可有效抑制内皮素通路控制的血管收缩,进而达到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目的。3期PRECISION试验[20]表明,aprocitentan添加到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联合背景降压治疗中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压,维持时间长达48周。

PRECISION是一项多中心、盲法、随机、平行组的3期试验,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患者随机接受为期4周不同剂量aprocitentan(12.5 mg、25 mg)或安慰剂的治疗;4周后,接受12.5 mg或25 mg两种不同剂量aprocitentan治疗的患者,其收缩压下降幅度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第二部分,所有患者接受25 mg的aprocitentan治疗,疗程为32周;结果显示,在第一部分接受aprocitentan治疗的患者中,收缩压的降低得到维持;从安慰剂转至aprocitentan治疗的患者在2周内迅速达到了相同的血压下降幅度。第三部分,患者重新随机化接受剂量为25 mg的aprocitentan或安慰剂治疗;4周后,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与持续接受aprocitentan治疗的患者相比,其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显著升高5.8 mmHg与5.2 mmHg。

此外,该药物亦展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中度的体内液体滞留,多属可控制情形。aprocitentan作为一种新型药物,为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靶点和方向,同时该药物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的机率较低,也是促进其未来在临床应用的潜在优势。


冠心病领域


1. 功能学评估与腔内影像

FLAVOUR研究:为腔内影像学或功能学指导PCI提供新思路
应用腔内影像学技术或冠脉功能学评估和指导PCI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2022 ACC年会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和首尔大学医院Bon-Kwon Koo教授领导的FLAVOUR研究结果[21]公布。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随机、多中心试验,旨在评估FFR或IVUS指导的PCI在中度狭窄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招募了1682名冠脉造影显示中度狭窄患者(直径狭窄率40%~70%),以1:1的比例随机接受FFR指导或IVUS指导的PCI。PCI是根据预先确定的血运重建标准进行的:FFR组FFR≤0.80;IVUS组最小管腔面积(MLA)≤3 mm2或MLA≤4 mm2且斑块负荷>70%。根据PCI后的标准药物治疗,接受PCI的患者在手术后服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6至12个月,以降低不良事件风险。未接受 PCI的患者继续通过药物治疗。主要终点是24个月的全因死亡、心梗和任何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

研究结果显示,FFR组患者接受PCI治疗比率显著低于IVUS组患者(44.4% vs. 65.3%;P<0.001)。在24个月的随访中,FFR组的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率为8.1%,IVUS组为8.5%(差异,−0.4%;非劣效P=0.01)。

FLAVOUR研究结果显示,在2年的随访期间,FFR指导PCI组患者在全因死亡、急性心梗及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不劣于IVUS组,并且FFR指导组支架植入比例更低。这些结果支持对中度冠脉狭窄患者首先考虑进行FFR指导PCI。本研究为临床选择腔内影像学或功能学指导PCI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但本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例如研究结果仅适用于中度冠脉狭窄患者,不适用于重度狭窄或冠脉闭塞患者。此外,本研究仅对FFR与IVUS指导下的PCI进行了对比,尚缺乏与其他腔内影像手段,如OCT、NIRS-IVUS联合技术的对比研究。随着OCT/IVUS一体机以及基于冠脉造影图像衍生的功能学参数的广泛应用,更多相关临床试验将提供更多证据,有望达到冠脉病变的“精准”治疗


FAME 3研究:多支血管病变中,FFR指导下PCI vs. CABG
2021年公布的FAME 3研究显示,与CABG相比,FFR指导下PCI在治疗冠脉三支病变方面的1年不良事件未达到非劣效性。但由于FAME 3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支架植入技术及搭桥技术,1年心脑血管严重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不论在PCI组还是CABG组均低于之前SYNTAX研究的CABG组。鉴于临床事件的差异较小,FFR指导的PCI与CABG对生活质量、心绞痛和工作状态的影响对于临床决策变得更加重要。研究团队对FAME 3研究进一步比较了PCI和CABG术后生活质量[22],主要终点为12个月内PCI和CABG组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总指标。

研究结果显示,较基线数据相比,第1个月和第12个月时,FFR指导下的PCI和CABG两组的EQ-5D评分均较之前明显改善,两组第12个月的总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95)。亚组分析显示,随访第12个月时PCI组仍在工作的年龄<65岁的患者比率高于CABG组。本研究可见FFR指导下的PCI和CABG 1年期的生活质量没有明显差异。综合考虑工作就业,年纪偏小的患者选择FFR指导下的PCI不仅恢复快,而且日后工作时间更长,这充分体现了微创手术的优势。但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后期更长时间的随访,以及纳入更多生活指标,对比较FFR指导下的PCI和CABG的预后将会更有价值。

FAVOR Ⅲ China研究:再次证实基于冠脉造影的功能学指导的重要意义
在2022 TCT年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雷教授公布了FAVOR Ⅲ China研究2年随访结果[23]。该研究应用了我国原创的冠脉功能学评估参数——定量血流分数(QFR)。QFR是一种基于冠脉造影评估FFR的新方法,其无需压力导丝或血管扩张药物,可在术中实时分析、多次测量。在2021年公布的1年随访结果显示,以病变处QFR≤0.80作为介入干预标准,QFR指导组MACE发生率为5.8%,与造影指导组8.8%相比,相对风险下降35%(HR,0.65;95% CI,0.51~0.83;P=0.0004)。

在入组第2年,患者仍保持了高达98.3%的临床随访率,2年MACE发生率在QFR指导组为8.5%,在标准造影指导组为12.5%,相对风险下降34%(HR,0.66;95% CI,0.54~0.81;P<0.0001)。这主要源于QFR组更少的心梗和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界标分析显示,QFR指导在第一年内与第一年和第二年之间保持了持续的临床获益Pint=0.99)。该研究将继续随访至5年,以评价基于QFR的病变选择策略在更长时间的安全性及临床获益,进一步探索冠脉功能学评估的临床意义。


2. 抗栓策略

STOPDAPT-2 ACS研究:ACS人群PCI术后DAPT时长研究
最新抗栓指南推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DAPT)12个月,然而延长DAPT与出血风险增加相关。2022年,日本学者发表了STOPDAPT-2 ACS研究[24],其旨在ACS人群中探索两种DAPT时长方案(DAPT 12个月 vs. DAPT 1~2月+随后氯吡格雷单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临床试验,共纳入4169名ACS患者,均成功接受钴铬合金依维莫司药物洗脱支架(CoCr-EES)植入。患者随机分为短期双抗组和常规双抗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组。主要终点为12个月时的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梗、明确的支架血栓或任何卒中)或出血终点事件(心梗溶栓相关大出血或小出血)组成的复合终点。研究结果显示,在成功PCI的ACS患者中未能证明在1~2个月DAPT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不劣于12个月DAPT的净临床获益(3.20% vs. 2.83%;HR,1.14;95% CI,0.80~1.62;非劣效P=0.06)。尽管短期双抗组的主要出血事件减少,但心血管事件的数量增加。

2019年发表的STOPDAPT-2研究[25]就已提示DAPT 1~2个月+氯吡格雷单药治疗在心血管结局方面不劣于12个月DAPT,而在出血结局方面,短期双抗治疗显著优于常规双抗治疗。但该研究入组的ACS患者比例仅为30%~40%,不足以支持短期DAPT方案对ACS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由于ACS是发生缺血事件的高风险人群,由此,STOPDAPT-2 ACS研究聚焦于ACS患者。该研究未能证明短期DAPT在预防心血管或出血事件复合终点方面的非劣效性,原因之一可能是DAPT时间过短。既往TWLIGHT和TICO研究都是在PCI术后给予DAPT,3个月后降阶为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结果显示与长期DAPT治疗组相比,前者的净临床获益明显提升。MASTER DAPT研究[26]结果证实,在高出血风险人群中,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1个月后转为氯吡格雷单药治疗是优化的抗栓方案。由此可见,DAPT的时长选择,要充分衡量缺血与出血事件风险,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及支架种类等因素,综合权衡风险利弊



BRIGHT-4研究:STEMI患者介入术中的优化抗凝策略
急诊PCI是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STEMI)患者的标准治疗。辅助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预防直接PCI术中/术后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伐芦定联合高剂量输注以及肝素单药治疗均为接受PCI术STEMI患者的首选抗凝方案。然而,这两种方案有何疗效差异目前尚缺乏充足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

2022年,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团队BRIGHT-4研究在Lancet发表[27]。该研究为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共入选发病48小时内、拟经桡动脉入路行急诊PCI且既往未接受溶栓、抗凝药、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的6016例STEMI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给予比伐芦定单次给药+PCI术后高剂量延长注射2~4小时(比伐芦定组)或普通肝素单药治疗(肝素组)。两组中,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均仅用于防治手术相关血栓并发症。结果显示,比伐芦定组的30天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及BARC 3~5型大出血的复合终点)发生率明显低于肝素组(3.06% vs. 4.39%;HR,0.69)。值得注意的是,比伐芦定组的30天支架血栓形成发生率也显著低于肝素组(0.37% vs. 1.10%)。两组在再次心梗、卒中、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别。

Lancet同步发表的述评指出,此前一些心血管研究表明,一种抗栓治疗策略在降低出血事件发生风险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增加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风险,但BRIGHT-4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比伐芦定单次给药+PCI术后高剂量注射2~4小时的方案既减少了BARC 3~5型出血,又减少了支架内血栓形成。述评认为,BRIGHT-4研究的结果可能无法推广到非东亚人群,或尚不足以改变指南建议。但是,该研究结果为开展进一步的随机试验奠定了基础,未来的研究应评估比伐芦定是否可成为全球所有STE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的首选抗凝药物。

3. 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策略

SECURE研究:单片复方制剂在心梗后二级预防中的应用价值
单片复方制剂由来已久,在高血压和降脂领域多有应用。近年来,在心血管一级预防领域,TIP-3和HOPE-3等研究也探讨了复方制剂的临床优势。考虑到心血管病患者整体的药物依从性仅有50%,使用单片复方制剂是提升依从性的重要手段。在2022 ESC年会上,SECURE研究再次探讨了这一话题。

SECURE研究是一项3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28]。研究者将2499例过去6个月内发生过心梗的患者随机分配到复方药组或对照组。复方药治疗包括阿司匹林(100 mg)、雷米普利(2.5、5或10 mg)和阿托伐他汀(20或40 mg)。主要复合终点是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I型心梗、非致死性缺血性卒中或紧急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I型心梗或非致死性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中位随访36个月时的结果显示,复方药组的1237名患者中有118名(9.5%)、常规治疗组的1229人中有156人(12.7%)发生了主要终点事件(HR,0.76;95% CI,0.60~0.96;P=0.02)。复方治疗组中有101名患者(8.2%)、对照组中有144名(11.7%)患者发生了次要终点事件(HR,0.70;95% CI,0.54~0.90;P=0.005)。在预先设立的亚组中以上结果一致。在患者自己报告的药物依从性方面,复方治疗组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间不良事件相似。

将多片药整合成一片复合药这一简单的操作,可以带来24%的MACE获益。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该研究提示其实我们不一定需要更先进的药品,而是要尽量做到提高患者依从性,让需要的患者服用合适的药物。


心肌病领域



VALOR-HCM研究:mavacamten可显著减少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手术干预需求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临床上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其中约2/3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临床表现主要是因左室流出道(LVOT)梗阻所致的心输出量不足引起的运动耐力下降和呼吸困难。肥厚型心肌病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以及室间隔减容治疗(SRT),后者包括外科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和酒精室间隔消融术,但这些治疗都是非特异性的对症治疗且疗效有限。mavacamten是选择性心肌β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变构抑制剂,通过选择性抑制心肌细胞内ATP酶过度激活,从而抑制心肌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耦联反应,降低肌节收缩分数,发挥降低心肌收缩力作用。mavacamten是第一个靶向心肌肌球蛋白的新药,既往临床3期试验证明其治疗HCM疗效显著。

VALOR-HCM研究[29]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旨在探究有症状的严重oHCM患者服用mavacamten最大耐受剂量16周后,是否可有效降低达到指南所要求的SRT标准的患者人群比例,或者症状改善到患者不再需要进行SRT。该研究共纳入112例患者,随机分至mavacamten试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实验组服用2.5、5、10或15 mg mavacamten进行治疗,分别于基线、4、8、12、16周进行心脏超声及SRT手术评估。16周时,56名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中有43名(76.8%),而56名接受mavacamten治疗的患者中有10名(17.9%)仍然符合SRT指南标准(定义为LVOT梯度≥50 mm Hg,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差异显著。在次要终点方面(运动后LVOT的梯度变化、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改善的患者比例、堪萨斯城心肌病临床调查问卷评分的变化,以及NT-proBNP和肌钙蛋白水平的改变),mavacamten治疗组均显著改善。

VALOR-HCM是首个观察mavacamten能否较安慰剂在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SRT需求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该研究达到了预设终点,尽管用药只有16周时间,但服药组显著降低了LVOT压差,改善了临床症状。但我们对结果的解读也要谨慎,因为其随访时间短,且研究终点不是临床事件硬终点。然而,研究纳入的HCM静息压差要求达到50 mmHg,短期内能募集这些患者非常不易。对于oHCM这类没有特别有效治疗药物而且相对罕见的疾病,VALOR-HCM研究已经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价值。


结构性心脏病领域



PROTECTED TAVR研究:脑栓塞保护装置未能减少TAVR术后卒中发生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通过微创手术置换病变的主动脉瓣膜的一种安全且有效的举措,但TAVR术中可能导致病变瓣膜或主动脉壁上松脱的栓子脱落,若脱落的栓子随着血流游走至脑血管便可引起新发脑卒中。我国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患者较多,与三叶式主动脉瓣相比,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TAVR术后发生卒中的风险略高,因此目前脑卒中仍然是TAVR后患者死亡的主要预测因子。TAVR术中应用脑保护装置可能实现栓子的过滤与分流,维护脑循环通畅,从而降低TAVR术后新发脑卒中的风险。

在2022 TCT年会上公布结果的PROTECTED TAVR研究[30]旨在探索TAVR术中Sentinel脑栓塞保护装置(CEP)的使用能否降低TAVR围手术期卒中风险。该研究共入选3000名患者,按照1:1的比例将主动脉狭窄患者在行TAVR同时随机分为CEP组和非CEP治疗组(对照组)。主要研究终点为TAVR术后72小时内或出院前的卒中发生。该研究还评估了致残性卒中、死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谵妄、CEP通路部位的主要或次要血管并发症和急性肾损伤等事件的发生。研究结果显示,TAVR后72小时内或出院前卒中发生率在CEP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2.3% vs. 2.9%;差异:−0.6%;95% CI,−1.7~0.5;P=0.30)。CEP组患者致残性脑卒中发生率为0.5%,低于对照组(1.3%)。在次要终点方面,CEP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死亡率、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谵妄及急性肾损伤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仅1例患者在CEP进入部位发生血管并发症。

本研究是目前第一项以卒中发生为临床硬终点评估CEP临床有效性的试验,但其仅仅发现了CEP具有降低脑卒中的趋势,并未见到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获得阴性结果的部分原因是由于TAVR术后脑卒中的实际发生率(对照组2.9%)低于估算研究样本量时设立的4%,因此虽然有趋势,但是目前3000例的样本量可能不足以见到显著差异。目前脑保护装置在我国尚属于应用起始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积累经验


心律失常领域


RAFT-AF研究:心力衰竭合并高负荷房颤患者的治疗策略
心房颤动(AF)和心衰经常并存,治疗仍具有挑战性。抑制房颤的药物治疗受到严重不良反应的限制,包括心律失常风险和与死亡率增加相关,在心衰患者中尤为明显。与室率控制相比,基于药物的房颤节律控制试验没有显示任何临床获益。其潜在原因可能是由于无法维持窦性心律、药物不良反应或口服抗凝剂使用不当。在有或没有心衰的患者中,导管消融房颤已证明比药物治疗(室率或节律控制)更有效减少房颤复发。

2022年Circulation发表的RAFT-AF研究[31]对基于消融的节律控制策略与室率控制策略进行了比较,以评估心衰合并房颤高负荷患者的预后是否可以得到改善。研究入组411名心衰合并高负荷房颤患者,将其随机分配至基于消融的节律控制组和室率控制组。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和所有心衰事件的复合终点,至少随访两年。次要终点包括LVEF、六分钟步行试验和NT-proBNP。基于消融的节律控制组要终点发生率是23.4%,室率控制组的发生率是32.5%(HR,0.71;95% CI,0.49~1.03;P=0.066)。由于数据安全监察委员会认定试验明显无效,试验提前停止。尽管在主要终点方面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但次要终点显示基于消融的节律控制在LVEF、生活质量、NT-proBNP和运动耐力等方面有所改善。

同年,一项纳入了RAFT-AF等9项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32]显示,对于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相比降低了全因死亡(危险比[risk ratio,RR],0.65;95% CI,0.51~0.82;P=0.0005),同时降低了心衰住院(RR,0.67;95% CI,0.54~0.82;P=0.0001)。在机制上,消融可能改善了心脏结构重塑,这表现为LVEF的提高及二尖瓣返流的减轻。由于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本身的死亡及再住院率很高,这提示导管消融的绝对获益可能会很明显。

之所以RAFT-AF研究主要终点结果呈阴性,可能是由于纳入人群特征的原因。本项meta分析主要纳入了HFrEF合并房颤患者,仅RAFT-AF研究纳入了HFpEF患者。亚组分析提示导管消融对这组患者全因死亡与心衰住院的下降未达到统计学效力,但倾向于导管消融优于药物治疗。

EAST-AFNET 4:对无症状房颤患者进行早期节律控制治疗同样获益
在房颤人群中,大约有1/3房颤没有房颤相关症状,这常见于老年人群和持续性房颤人群。与有症状的房颤相比,无症状的房颤人群卒中、心血管死亡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相似。房颤指南建议对所有房颤人群进行抗凝治疗,亦要治疗伴随的心血管疾病,而节律控制治疗仅限于有症状的人群。EAST-AFNET4研究和ATHENA研究表明,节律控制疗法可以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但系统、早期节律控制治疗的临床益处是否可在无症状的房颤人群中获得仍有待检验。

EAST-AFNET4是一项国际性、研究者发起的平行组、开放式、盲法结果评估的临床试验[33]。该研究随机分配入组前1年内诊断房颤的受试者,分为早期节律控制组和常规治疗组,其主要结果已在2020年发表[33]。在2022年的后续研究中[34],研究者根据基线时的EHRA评分将人群分为无症状和有症状人群(无症状,EHRA Ⅰ;有症状,EHRA Ⅱ-Ⅳ),在具有不同EHRA类别的人群之间以及基线时无症状和有症状人群之间比较了早期节律控制治疗的效果。主要结局包括心血管原因死亡、卒中、因心衰恶化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次要结局包括每年住院夜数;关键的次要结局包括心律、症状变化、左心室功能和生活质量。

研究显示,随机至早期心律控制治疗组的无症状房颤患者接受了与症状性房颤患者相同比例的节律控制治疗。两组患者的抗凝、心血管方面治疗和主要安全结局无显著差异。随访两年时,该研究中无症状房颤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早期心律控制治疗组为79/395,常规治疗组为97/406)与症状性房颤患者的(早期心律控制治疗组为143/910,常规治疗组为148/922)相同。

房颤相关的症状往往是促使房颤患者早期就医、决定节律控制的重要因素。对于无症状房颤患者,既往研究告诉我们,其卒中、心血管死亡以及其他心血管事件风险与症状性房颤患者相同,甚至超过后者。目前房颤指南推荐所有的房颤患者应该进行抗凝和并存心血管风险的控制,但是节律控制仅限于症状性房颤患者。EAST-AFNET 4研究在证实了早期节律控制治疗对房颤患者的益处后,进一步证实了早期节律控制在无症状和症状性房颤患者中的获益是相同的。这为无症状患者进行早期节律控制和并存的心血管风险控制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小结


回首2022年,虽然经历了疫情消退前的昏暗时刻,但令人欣喜的是,我国研究者们克服艰险,不曾畏惧和懈怠,始终投身于一线,坚守岗位。过去的一年,越来越多来自中国学者的心血管原创研究和技术登上国际顶级学术舞台,预示着我国心血管学科发展更进一步,也让我们对2023年有了更多的期待。新冠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我们即将恢复往日自由多彩的生活。我们期待新的一年里,能够产生更多更加丰富的高质量研究,为临床诊疗指明方向,让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从中获益。


为提高我国糖尿病医生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促进医学研究成果转化,提高医生科研综合水平,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发起并设立了“医学与健康事业研究发展基金项目”,以“科研浩海,盟动助力”为主题,科研技能培训系列课程由医微客(北京)提供技术支持,于2021年5月正式启动。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NEJM医学前沿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标杆企业医院准入策略研究分析(..
  • 标杆企业医院准入策略研究分析(..
  • Cell:揭秘肿瘤中的乳酸化修饰!..
  • 我国学者研究发现,适当肥胖但腰..
  • 推荐阅读 更多>>
  • 被“医疗化”的抑郁症,一个令人..
  • 多肽产品市场分析(一)--药物肽..
  • 河南新乡59岁医生上班期间被捅数..
  • 怎么吃土豆才不会升血糖?近6万..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