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临床医学

最新报道,全球第二例猪心脏移植患者,手术6周后去世,异种器官移植之路还有多远?

临床医学

2023-11-07      

985 0

2023年9月22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发布声明,宣布一名58岁男性成为世界第二位接受猪心脏器官移植的病人,该移植手术已于9月20日完成。该声明显示,患者在移植后猪心脏后,可以自主呼吸,新的心脏没有任何辅助设备的帮助,功能也很好。

据悉,此次这位名为 Lawrence Faucette 的58岁男性因为存在血管疾病和内出血并发症,无法接受捐赠的人类心脏进行移植。他因出现心力衰竭正在于9月14日入院治疗。FDA基于“同情使用”计划,批准了这项实验性猪心脏异种器官移植手术。

而在10月31日,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在其官网发布悼念文章,宣布这位58岁的异种器官移植患者于10月30日不幸去世。

研究团队表示,将在继续研究猪器官的同时,分析这颗移植到 Lawrence Faucette 的猪心脏究竟发生了什么,以确定在未来的移植中可以预防的因素。

猪心脏移植手术是一种高度试验性质的手术。

2022年1月,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医疗团队进行了世界首例转基因猪心移植手术,57岁的David Bennett接受“基因编辑猪心脏移植手术”。该名男子之所以接受全球首例经基因改造的猪心脏移植手术,是因为他卧床不起、靠机器维持生命,不适合接受人类心脏移植手术。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在获得美国监管机构紧急授权以及病患同意后,为他植入猪心脏。在移植后的最初几周内,男子没有出现急性排异反应的迹象。但在移植手术完成的2个月后,男子突然因心力衰竭离世。

根据今年6月29日发布于《柳叶刀》的报告,推测可能的死亡原因包括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供体猪心脏存在潜在病毒等。

与第一次一样,这次手术团队使用的猪心脏由美国联合治疗公司下属雷维维科尔公司提供。提供这颗心脏的猪被编辑了10个基因,其中敲除了3个猪的基因,以消除猪细胞中的α-半乳糖苷寡糖,这种糖会引发人体免疫系统的严重排斥反应,还编辑了一个控制猪心脏大小的基因,防止猪心脏体积过大,并敲入了6个人类基因,以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对猪器官的接受度。

与去年进行的首例猪心脏人体移植手术不同之处在于团队从上次移植手术中吸取了一些经验。比如,研究人员找到更好的检测方法,术前密切筛查供体猪心脏是否出现感染病毒等病原体的症状。此外,他们还调整用药,对患者Faucette除使用传统抗排异反应药物外,还引入一种实验性抗体(tegoprubart),以进一步抑制他的免疫系统,降低排异反应风险。

但和第一例相似,在最初没有明显排斥证据的情况下,患者随后开始出现排斥反应的初步迹象,并在数日内走向了死亡。

研究团队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研究猪器官,同时分析福赛特心脏发生的情况,希望能充分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在未来为众多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提供治疗曙光。


异种器官移植


为应对人体器官供应源短缺,医学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研究异种器官移植。
异种移植就是将非人类的动物的活细胞、组织或器官移植或灌注到人体内,相关试验可以追溯至17世纪。早期研究集中于从灵长类动物那里获得器官,近年来关注点转移到猪。

猪的器官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大小与人体器官相近,被视为异种器官移植最佳供体动物之一。

然而,这项跨越物种的技术也存在巨大的障碍:

第一是免疫排斥。不同的物种之间各有一套独立的免疫系统。人体免疫系统可能对外来的组织或者器官产生排斥反应,甚至带来致命的后果。本来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就存在排异反应,而异种移植产生的排异反应,只会更令人担心。

第二是生物安全。例如猪的基因本身携带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s),会引发疾病。

尽管如此,通过基因改造,可以让猪更接近人,克服异种间的主要排斥反应。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两次用于移植手术的猪心脏都是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脏,目的是为了抑制排斥反应,避免患者的免疫系统去攻击来自猪的心脏,减少移植带来的风险。

另外,随着近年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异种移植免疫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异种移植的免疫治疗方案越来越完善。

从解决供需关系的矛盾来看,异种移植的前景是光明的。

2022年6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首例猪心移植病例报告的评论文章中写道,无论这次异种移植是否开启了新未来,研究都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生物工程和细胞发育生物学,迅速而深刻地解决医学问题。


为提高我国糖尿病医生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促进医学研究成果转化,提高医生科研综合水平,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发起并设立了“医学与健康事业研究发展基金项目”,以“科研浩海,盟动助力”为主题,科研技能培训系列课程由医微客(北京)提供技术支持,于2021年5月正式启动。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中洪博元生物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基层医疗“卷”起来了!卫健委开..
  • 肿瘤DNA甲基化标志物检测及临床..
  • 最新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正式..
  • 以患者为中心营销策略分析(下)..
  • 推荐阅读 更多>>
  • 80%以上的未获资助的项目都是由..
  • NEJM:过犹不及!长端粒不能抗衰..
  • Nature:STING通路,介导衰老过..
  • Neuron:肥大细胞特异性受体介导..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