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热点资讯

小分子3CL蛋白酶抑制剂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获批上市,抗病毒效果显著

热点资讯

2023-11-30      

2141 0


11月24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发布公告,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福建广生中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1类创新药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商品名称:泰中定®)上市。该药品为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用于治疗轻型、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 -19)的成年患者。1


药监局公告1


Part.1/小分子3CL蛋白酶抑制剂

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惊艳亮相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数据显示,2023年10月,我国新增重症病例209例,死亡病例24例2。新冠病毒的威力仍不可小觑。目前国内报送的本土病例病毒样本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流行株为XBB系列变异株2


图1:全国10月新冠病毒感染新增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情况2


对于新冠病毒感染,抑制病毒复制对控制病情进展至关重要,抗病毒感染是新冠感染主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口服抗病毒药物原则上应尽早使用3。目前,抗新冠病毒药物的研发主要针对结合、进入、翻译/复制等阶段,有中和抗体、3CL蛋白酶抑制剂和RdRp抑制剂等3。本次获批的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即为3CL蛋白酶抑制剂,其中活性成分阿泰特韦可以抑制新冠病毒3CL蛋白酶,使其无法加工多蛋白前体,从而阻止病毒复制4。利托那韦则是CYP3A抑制剂,抑制CYP3A介导的阿泰特韦代谢,从而提升其血药浓度,增加患者全身暴露4。而同为抗新冠病毒药物的诱导突变的RdRp抑制剂,被证实可能诱导宿主DNA突变,存在一定风险5


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用法用量为阿泰特韦0.15g联用利托那韦0.1g,每12小时口服一次,连续服用5天,相对于其他3CL蛋白酶抑制剂而言,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单次用药剂量更小,服用方便4


Part.2/最新研究进展抢先看:

产品研究数据解读


在前期研究中,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表现出了广谱的抗新冠病毒活性,对新冠原始毒株、β、δ、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感染细胞模型显示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比Paxlovid(P药)高7-10倍。

III期临床研究在中国人群中证实了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的临床疗效。作为首个入组奥密克戎亚型毒株XXB感染中国患者人群的III期注册临床研究,该研究的XBB分型比例高达37.8%和41.1%(试验组与安慰剂组分别有233例和251例)。研究主要疗效终点指标为新冠感染患者11项临床症状/体征(咳嗽、鼻塞或流涕、咽痛或咽干、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难、头痛、感觉发热或发热、寒战或颤抖或畏寒、肌肉或全身疼痛或酸痛、恶心、呕吐、腹泻)持续恢复正常的时间,次要疗效终点指标为治疗后第4天病毒载量较基线的变化、病毒核酸转阴时间。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成功达到预设的主要疗效终点,11种预设的临床症状均快速缓解,首次达到持续恢复中位时间缩短2天,XBB变异株亚组患者同样提前2天。 

除此之外,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可以快速显著降低病毒载量,尤其在中国目前流行株XBB变异株感染亚组患者中,患者的病毒载量下降幅度比安慰剂组高0.83 Log copies/mL (P<0.0001)。同时,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相较安慰剂可以缩短患者核酸转阴中位时间2天,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多数不良反应可自行恢复。


总结

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使得对抗病毒药物的需求非常迫切,随着秋冬季的到来,新冠病毒感染再度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通过抑制3CL蛋白酶发挥抗病毒作用,III期临床研究也证实了其临床疗效,期待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上市后物能够在控制新冠病毒传播和提高患者恢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www.nmpa.gov.cn/zhuanti/cxylqx/cxypxx/20231124150105117.html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11/t20231110_270578.html

3、张福杰,王卓,王全红,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3,16(1):10-20.

4、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说明书

5、Zhou S, Hill CS, Sarkar S,et al. β-d-N4-hydroxycytidine Inhibits SARS-CoV-2 Through Lethal Mutagenesis But Is Also Mutagenic To Mammalian Cells. J Infect Dis. 2021 Aug 2;224(3):415-419.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最新前沿信息交流之目的,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医微客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致力于服务医院和企业,协助医生解决科研上的痛点,提升临床科研水平,为企业提供医学写作、医学编辑、科研培训和学术传播等策略支持。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梅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5月1日起!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
  • 国自然基金申请规则或更新?→每..
  •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
  • 每年补助6000元!卫健委明确:为..
  • 推荐阅读 更多>>
  • 定价99.9万元/支!国产CAR-T细胞..
  • 放宽青基申报年龄限制?基金委回..
  • 瞄准健康的下一个前沿:华人团队..
  • 突发:FDA调查CAR-T细胞治疗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