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Epstein Barr病毒阳性(EBV+)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WHO 2016分类中得到确认,该病患者通常年龄较大,除淋巴结受累外,结外受累亦较多,常见部位有胃肠道、皮肤和骨髓,与EBV阴性DLBCL相比,LDH升高、进展期、一般状态较差患者比例更高。Castillo教授在Am J Hematol杂志发文,对该病做了全面描述。
疾病概要
Oyama最先报告了22例大细胞淋巴瘤,瘤细胞核表达EBV编码RNA(EBER),患者年龄大,标准治疗反应差,生存期短,近年发现年轻人也可罹患EBV+DLBCL,NOS。EBV感染很常见,流行率80%~95%,EBV是第一个已知致癌病毒,与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等多种肿瘤密切相关。EBV感染可导致免疫抑制和慢性抗原活化,参与肿瘤形成。EBV+DLBCL,NOS多为EBV Ⅲ型潜伏,此型所有EBV相关蛋白(潜伏膜蛋白和核抗原)均表达,与明显的免疫缺陷状态相关。其他与EBV Ⅲ型潜伏相关的淋巴瘤包括移植后淋巴瘤和HIV相关淋巴瘤。免疫衰老与生理衰老相关,表现为T细胞反应失调、胸腺萎缩、新生T细胞减少、无能记忆细胞发育、免疫监视丧失、细胞因子产生不足以及T细胞受体库受限,EBV感染可加速上述过程。
EBV+DLBCL,NOS的定义在不断演变,最近发现EBV+ DLBCL,NOS也可见于年轻、免疫正常个体,与老年患者有相似表现。需注意,EBER阳性界值并不明确,既往研究中阳性界值在10%~50%,最近研究显示,微环境中小的EBV+淋巴细胞似乎与不良预后更相关。
诊断
EBV+DLBCL,NOS病变中的肿瘤性大细胞分布并不相同,可以是大细胞为主的弥漫性分布,肖似DLBCL,或是大细胞散布于反应性小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中,肖似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的大B细胞淋巴瘤(THRLBL),区域性坏死常见。大细胞形态类似大的中心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或是霍奇金淋巴瘤的HRS细胞,表达CD19、CD20、CD22、CD79等B细胞标志,40%表达CD30,多数为活化B细胞表型,表达MUM1/IRF4,CD10和BCL6阴性,NF-κB表达和STAT3磷酸化多于EBV阴性DLBCL,NOS。2/3表达LMP1,1/3表达EBNA-2,为II型或Ⅲ型潜伏模式。基因表达谱显示EBV+DLBCL,NOS的分子不同于EBV阴性DLBCL,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JAK-STAT通路增强,60%有免疫球蛋白基因克隆性重排。
鉴别诊断
与EBV感染相关的B细胞肿瘤类型很多,可以说EBV+ DLBCL,NOS是排除性诊断。
浆母细胞淋巴瘤(PBL)
PBL是具有免疫母细胞形态和浆细胞免疫表型的侵袭性淋巴瘤。典型淋巴瘤细胞较大,核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分散,突出的单个核仁,胞质嗜双色,核周凹陷,可见凋亡细胞伴可染小体巨噬细胞,低倍镜下呈星空图案,有丝分裂像多见,与高Ki-67增殖指数(90%~100%)吻合。淋巴瘤细胞主要表达浆细胞标志,如CD38、MUM1、CD138等,CD79a常不表达,CD20几不表达,上皮膜抗原(EMA)表达率80%,78%的EBER阳性,Ⅰ型潜伏为主,FISH可见50%病例MYC重排,EBER阳性PBL中更常见,常见配对基因IGH。
慢性炎症相关DLBCL
与EBV感染相关,发生于慢性炎症,如脓胸、慢性骨髓炎、金属种植体或慢性皮肤溃疡。典型DLBCL形态,多数淋巴瘤细胞CD20和CD79阳性,但浆细胞分化时可能阴性,MUM1和CD138阳性,多数病例EBER和EBNA-2阳性,为Ⅲ型潜伏,多数病例可见免疫球蛋白基因克隆性重排。对脓胸相关淋巴瘤(PAL)基因检测发现,存在8q24获得性突变和MYC扩增,2/3病例存在TP53基因(外显子5-8)突变,活化B细胞样表达增加。慢性炎症相关DLBCL是侵袭性淋巴瘤,5年生存率22%,部分病例在去除慢性损害后预后较好。
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EL)
PEL是罕见B细胞肿瘤,主要影响免疫抑制患者,表现为体腔内淋巴瘤性积液,通常无肿块。离心涂片标本中,淋巴瘤细胞形态从免疫母细胞形态到明显不规则或间变性特征,有些细胞与HRS细胞相似,高尔基区突出且邻近胞核。组织切片上,淋巴瘤细胞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中到大量,核呈圆形或多叶状,一个或多个核仁,大量有丝分裂像。淋巴瘤细胞表达CD45,不表达全B标志(CD19、CD20、CD22和CD79)或T/NK标志。细胞表面和胞浆无免疫球蛋白表达,CD30、EMA、CD38、CD138和HLA-DR呈不同程度阳性,HHV8的潜伏相关核抗原-1(LANA-1)阳性,EBER阳性率70%,LMP1阴性。体腔外PEL具有相似免疫表型,但常表达B细胞标志,无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8例PEL基因分析显示,3例和2例存在获得性12和X染色体突变,2例1q扩增,BCL-2、BCL-6和MYC基因无重排,MYC、HRAS、KRAS、NRAS和TP53基因均未见突变,多数可见免疫球蛋白基因克隆性重排,基因表达谱分析PEL处于浆母细胞分化阶段。
HHV8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
包括一系列疾病,其中两个需与本病鉴别,一个是已讨论的PEL,另一个是所谓的生发中心淋巴增殖性疾病,大细胞似浆母细胞,kappa或lambda轻链限制,肿瘤细胞表达EBVⅠ型潜伏,除HHV8阳性外,大细胞还表达EBER,缺乏B淋巴或浆细胞标志,可共表达CD4。
EBV+皮肤粘膜溃疡
与EBV感染相关的溃疡,通常发生在头颈部和胃肠道粘膜,患者多有免疫抑制病史。溃疡边界清楚,伴坏死,浸润细胞中含大量炎性细胞,血管增殖,其间散布免疫母细胞样或HRS样大细胞。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标志CD20、CD79a或PAX5,通常表达CD30,不表达CD45,EBER阳性,偶尔背景中的小淋巴细胞EBER亦为阳性。病变可自发退缩,但可在同一部位或其他部位皮肤粘膜复发。
风险与预后
与EBV阴性DLBCL相比,EBV+DLBCL预后较差,因此EBV+成为不良预后因素。日本研究显示,96例EBV+和107例EBV阴性DLBCL化疗后,CR率为60%和90%,预估5年生存率为25%和65%。韩国和秘鲁研究结果与之类似。EBV+ DLBCL,NOS化学免疫治疗的结果各不相同,有些研究认为与EBV阴性DLBCL的反应率和生存率相似,但也有研究认为采用R-CHOP治疗EBV+DLBCL,NOS,患者生存较差。总体而言,EBV+DLBCL化疗后预后差于EBV阴性者,化学免疫治疗的结果似乎略好。
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是DLBCL最常用的风险分层工具。早期研究显示,IPI评分对EBV+DLBCL的预后价值有限。另一评分工具,只含年龄>70岁、B症状二个指标,0、1或2个因素患者的OS分别为56、25和9个月。Beltran发现EBV+DLBCL的IPI和Oyama评分较高时与预后较差相关,其中显著的不良预后因素是淋巴细胞<1.0×109/L。EBV+ DLBCL患者中,CD30表达增加,且与较差OS相关,EBER+/CD30+DLBCL预后差于EBER+/CD30-或EBER-/CD30+DLBCL。肿瘤细胞高表达生存素与预后不良相关,EBV+DLBCL的生存素高于EBV阴性DLBCL。
治疗
抗CD20的利妥昔单抗联合含蒽环类药物化疗,可明显改善DLBCL生存,但对EBV+DLBCL疗效明显低于EBV阴性DLBCL,CHOP总有效率(OR)30%~80%,完全缓解(CR)率30%~50%,R-CHOP的OR为50%~90%,CR率30%~70%。然而迄今尚无前瞻性比较研究,因此EBV+DLBCL无标准治疗,治疗方案通常与新诊断DLBCL一致。
未来发展方向
新的治疗将针对病毒复制,靶向EBV+DLBCL的致病途径,改善/调节针对EBV的免疫应答。典型的抗病毒治疗并不能从慢性和转化B细胞中有效消除EBV,更昔洛韦和阿昔洛韦若要发挥抗病毒活性,需要诱导EBV进入裂解期可能会使抗病毒治疗发挥疗效。裂解期诱导因子包括甲基酶转移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s)和蛋白酶体抑制剂。丁酸精氨酸具有HDACs特征,用于治疗15例难治性EBV+B细胞淋巴瘤,10例有治疗反应,4例完全缓解,其他HDACs,如Panobinostat和belinostat,通过使EBV+淋巴瘤细胞株对更昔洛韦敏感而表现出协同作用,但临床疗效有待证实。
EBV+DLBCL表现为活化B细胞(ABC)DLBCL,特征是NF-kB通路活性增加。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可诱导EBV转化B细胞和小鼠模型凋亡,但硼替佐米与免疫化疗联合治疗获益只有轻度增加;来那度胺通过下调IRF4和NF-kB治疗 ABC DLBCL ,早期数据显示在ABC DLBCL中活性更强,来那度胺联合 R-CHOP 治疗新诊断DLBCL显示了诱人前景;伊布替尼为BTK抑制剂,80例难治/复发DLBCL患者中,伊布替尼治疗ABC DLBCL和GCB DLBCL的OR率为37%和5%;PI3K激酶通路对于ABC DLBCL细胞株的NF-kB上游信号通路非常关键,因此抑制PI3K通路可能是治疗ABC EBV+DLBCL的一种新方法。
对EBV相关PTLD采用EB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s)治疗有效,生产供者衍生的EBNA-1特异性细胞只需要3天,10例异基因HSCT后EBV+难治性PTLD患者,应用EBNA-1特异性EBV CTLs后可恢复T细胞对EBV的免疫功能,应答率70%,LMP1/2特异性T细胞的作用进一步增加,50例EBV+淋巴瘤的有效率64%。
潜在的具有指导治疗意义的生物标志物是程序死亡配体1(PD-L1),PD-L1上调是抗肿瘤T细胞灭活和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血清可溶性PD-L1升高与R-CHOP治疗DLBCL预后不良相关。一项纳入1557例患者的研究中,114例(9%)患者EBER阳性,PD-L1和微环境PD-L1(mPD-L1)的表达与EBV+状态明显相关,PD-L1表达阳性率在DBLCL,NOS为11%,16例(41%)EBV+DLBCL有PD-L1和mPD-L1表达。一项年轻EBV+DLBCL的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和非恶性组织细胞中均有PD-L1表达增加。临床前资料显示,PD1阻滞可恢复T细胞活化与增殖,这一作用在PD-L1+EBV+DLBCL中强于PD-L1+EBV阴性DLBCL,据此靶向PD-L1/PD-1通路成为潜在治疗方法。目前有研究正在采用PD-L1抑制剂durvalumab和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联合EBV CTLs治疗难治性EBV淋巴瘤。
针对CD19等肿瘤相关标志物的CAR T细胞已用于白血病和淋巴瘤治疗,临床前证据表明LMP1导向的CAR T细胞治疗EBV感染相关鼻咽癌有效。免疫治疗似乎为EBV相关淋巴瘤提供了最有前景的治疗,特别是老年EBV+DLBCL,既有疗效且耐受性好。
Castillo JJ, Beltran BE, Miranda RN, etal.EBV+-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2018 update on diagnosis, risk-stra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J]. Am J Hematol , 93(7):953-962
想了解更多血液肿瘤最新进展吗?想知晓血液肿瘤大咖的诊治经验吗?想与全国各地血液肿瘤医生交流与讨论吗?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血液肿瘤小编微信,带你走进血液肿瘤学术殿堂!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