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主要的干预措施减少手术后房颤
Postoperative AF Risk Reduced by All Five Major Interventions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06/12/29 0:00:0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所有五种常用的处于试验阶段预防手术后房颤的干预措施均可降低房颤的发生率,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得到的这些结果提示强化预防措施有相当的益处。因为房颤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至少达到30%。因而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David Burgess及其同事对所有评价房颤预防干预措施的临床试验进行了荟萃分析。
总的来说,从Cochrane Collaboration、Medline、Pre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收集了发表于2006年前的94项试验。五项常用的处于试验中的干预措施分别是β受体阻滞剂、索他洛尔、氨碘酮、镁和心房起搏,它们均能有效预防房颤。
该研究组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说,最初发现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房颤的发生率,其与安慰剂相比的比值比为0.36,但是在排除了手术后停用β受体阻滞剂的试验后,该比值比升高到0.69。索他洛尔可降低房颤的发生率,其与安慰剂相比的比值比为0.34,与传统β受体阻滞剂相比的比值比为0.42;氨碘酮降低房颤的发生率,其比值比为0.48。尽管镁减少了房颤,其比值比是0.57,但是房颤的减少结果有明显的异质性。对这一结果的部分解释是同时合用β受体阻滞剂,镁加β受体阻滞剂达到的比值比为0.83。起搏可减少房颤,比值比为0.60,尽管方法有较大的差异。
只有起搏和氨碘酮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两种方法可分别平均缩短住院时间1.3天和0.60天。所有的治疗可降低卒中的发生率,比值比为0.63,但是只有氨碘酮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其比值比达0.54。
该研究组说:“从这项分析不可能得出最佳策略或药物剂量,显而易见,对这一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未来的房颤预防是在常规β受体阻滞剂连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这些更强的治疗策略,尽管还需要在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证实总的益处和安全性数据。”
版面编辑:国际循环
相关搜索
房颤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