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第四届中华医学事务年会(CMAC)之国内药企专场:“医学创新 顺势应变”
谷成明:赛诺菲中国医学事务负责人
2019-9-11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斯说“变化是生命中唯一不变的”。同样的,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世界的发展中,变化也是唯一不变的状态。2019年的医疗健康领域,对“变化”这个关键词想必感受深刻。对爆发式增长的信息的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延展能力全方位影响着医疗生态系统。
自今年4月初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以“智慧医学,变赢未来”的中华医学事务年会结束后,以下健康医疗领域文件的逐月发布,真正体现了日新月异:
本次中华医学事务年会之国内药企专场的主题依然顺应变局:“医学创新,顺势应变”。
9月11日上午,谷成明博士,作为赛诺菲中国医学事务负责人,一如既往地分享了他的真知灼见。如果说4月北京的会议,谷成明博士是从变局中“客体工具”的角度和大家探讨“AI赋能”如何能够助力医学事务“变赢未来”;那么此次分享,谷成明博士又从变局中“主体”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了他对于“医学事务转型从量变到质变”中质变的关键驱动因素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主体利用工具充分认识客体并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完整的环。
医学事务人身处“变”的大局之中,这个变既是目前VBP(Volume Based Purchase)冲击下市场格局的变化,也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变化,更是影响时代的数字化科技手段的变化,我们迎来了互联网医院,迎来了VR(Virtual reality),迎来了Digital Twin,迎来了在真实世界里模拟虚拟状态的时代。
根据麦肯锡公司2019年发布的《A vision for Medical Affairs in 2025》报告分析,医学事务的职能日趋重要,医学事务人肩负着对于快速迭代升级且复杂的医学科学知识的及时洞察、正确认知、宏观评估和精准桥接的重任,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支柱力量。
引自:A vision for Medical Affairs in 2025. McKinsy &. Company. June, 2019.
那么,医学事务人如何面对变局、多维分析、探索应对方法、自身能力升级直至引领变局下的创新性战略思维,提供医学洞见,在团队协作中最大程度地体现医学专业的影响力,医学事务从传统的工作和思考模式的质变转型势在必然,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的质变驱动:
质变:数据驱动
数据为王,高质量的数据,一流的科研能力,将引领治疗领域观念和指南的更新。数据不仅仅是指来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的数据,还可以是真实世界证据(Real World Evidence, RWE)的数据,扩大了以往理解的数据的概念外延:既可以是来自院内的临床医生的治疗数据,也可以是来自院外的患者治疗以及随访数据,包括最近日趋重要的电子化患者报告数据(Electronic Patient Report Outcome, E-PRO)。
质变:创新驱动
机器人起初是个新奇的概念,但目前医用智能型服务机器人已被运用到医疗或辅助医疗等工作之中;微软的机器人已可以与人进行互动式聊天,理解人类的音调、感情和逻辑。
数字世界的创新层出不穷,数字空间中的虚拟事物与物理空间中的实体事物之间建立了联接和交互关系,出现了Digital Twin的概念,也使智能制造成为了可能,以及推动未来自动且预先调整生产和运营的模式。
质变:人才驱动
知识技术的更迭升级必然要求医学人才学习能力的加强和学习范围的扩展,需要培养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如果说以前认为一个专业不够,社会需要弹性人才,大家都争取修两个专业;那么,今天需要的是多维跨专业的医学“斜杠青年”人才,“斜杠青年”此词来源于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 《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Life Success》,他们用斜杠来描述自己的多元专业广度。
在多维专业的学习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有创造性的知识,死记硬背的知识交给机器人,机器能学的不要学,要学机器学不来的知识和思维,才能体现人的智能优势。
质变:模式驱动
从工业时代到数据化时代,从制药业到智能制药服务业。
医学事务职能20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学事务人的沟通相关方已经扩大到6P(Physician, Patient, Pharmacist, Payer, Policy maker, Public),与支付方和患者的沟通在医学事务沟通中的权重日益增加。
这就要求医学事务的工作模式重点将由临床专家和RCT的管理扩展为多个沟通方的管理;要快速提升RWE生成及发表的能力,在新产品的上市阶段以及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医学事务人一定是要与研发和商业部门有效紧密的沟通协作,利用看家本领:数据生成与驱动,更早期更全面地发挥医学事务与多个相关沟通方的医学影响力,承担承上启下的重任。
未来的沟通会是建立在规范化基础上的精准化沟通模式,生成个体化定制的数字化医学内容;未来的制药运营模式也要求医学事务人有管理全球事务的视野,学会与机器协同工作。互联网解决的也许是医疗中挂号等就诊的流程问题,但是人工智能有可能解决真正的看病问题。制药业的未来有可能是智能制药服务业,提供智能服务或数据,随着行业的发展,5G时代的到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和普及,需要有基于疾病领域的大数据驱动的跳出药物本身去做药物(Beyond the Pill)的眼光和执行力。
如若时代的改变已然在,不如像海洋里那些顺流而迁徙的生命故事一样,借力用力,顺势而向,增强核心能力,引领快速升级。
未来已来,你,来不来?
百度浏览 来源 : 医学事务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