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年会于5月31日~6月4日在芝加哥盛大召开。免疫治疗依旧是近年会议的焦点,免疫治疗领域也取得了骄人的进展。值此盛会期间,【肿瘤资讯】在美国芝加哥2019ASCO年会现场举行了“ASCO肺癌大咖访谈”,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北京协和医院王孟昭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方健教授、福建省立医院崔同建教授、中国医学科院肿瘤医院刘雨桃教授就免疫治疗的进展进行探讨。
刘雨桃教授:大家好,我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雨桃,我们现在在美国芝加哥2019 ASCO年会的现场。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北京协和医院王孟昭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方健教授、福建省立医院崔同建教授就免疫治疗的进展进行探讨。
2018年是免疫治疗的元年,免疫治疗领域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2019ASCO免疫治疗依旧成果不断。其中,一项为KEYNOTE-001的研究在2019 ASCO年会上更新了5年随访的结果。首先有请北京协和医院的王孟昭教授为我们做KEYNOTE-001研究数据更新解读。
王孟昭教授:正如刘雨桃教授提及的,免疫治疗开启了肺癌治疗的元年。既往,晚期NSCLC患者5年生存率非常低,仅有少数存在基因突变的患者生存期会超过5年。免疫治疗开启了肺癌治疗元年。自免疫治疗兴起以来,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研究显示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2年生存曲线会达到平台期,但是5年生存率如何还不得而知。今年ASCO会议发布了KEYNOTE-001研究的5年生存结果,结果令人欣喜。KEYNOTE-001研究经过长期随访结果显示,PD-L1表达水平≥50%的初治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高达30%,这个数据是非常令人振奋的。即使在PD-L1表达水平在1~49%的患者,有超过10%的患者可以达到五年生存, PD-L1表达阴性患者有4%可以生存超过5年。鉴于上述研究结果,晚期NSCLC治疗真正进入了一个慢性病管理时代。此外,KEYNOTE-024和042研究同样有很好的2年生存率,如在KEYNOTE-024研究中,PD-L1表达水平≥50%患者中,有半数以上患者超过2年生存期,具体5年生存率如何还有待于后续研究进一步揭示。
刘雨桃教授:我们知道,KEYNOTE-001研究中还纳入了部分PD-L1表达>1%的患者,那么,请问方健教授,您是如何看待经过筛选和没有筛选的患者应用免疫治疗的?
方健教授:刚才王孟昭教授介绍了KEYNOTE-001研究的背景和主要更新数据,结果显示,对于PD-L1表达水平≥50%的患者而言,5年生存率非常好,PD-L1表达水平在1~49%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12%左右,对于PD-L1阴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4%左右。因此,免疫治疗对PD-L1高表达患者疗效更好,对阴性表达患者仍然具有一定疗效。此外,该研究是5年前设计启动的,研究者对免疫治疗的认识尚浅,旨在摸索免疫单药治疗的临床疗效。目前而言,免疫联合治疗和免疫早期应用已经成为更主流的研究方向,这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
刘雨桃教授:经过王孟昭教授和方健教授的介绍,我们看到了KEYNOTE-001研究免疫治疗确实为NSCLC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生存获益。请问崔同建教授,您认为它对临床实践的影响如何呢?
崔同建教授:刚才王孟昭教授、方健教授就KEYNOTE-001研究做了充分解读,2019年ASCO会议公布的KEYNOTE-001研究5年生存数据将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对于初治患者,根据PD-L1不同表达水平,免疫治疗可以为患者带来10~30%的5年生存率。对于经治患者,同样也看到了非常良好的5年生存率。KEYNOTE-001研究5年生存结果公布,对临床工作者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众所周知,对于晚期NSCLC如果存在基因突变,是可以接受靶向治疗的,而对于没有基因突变的患者,可以根据PD-L1表达情况选择PD-1抑制剂治疗。对于PD-L1表达水平≥50%的患者而言,单药免疫治疗就可以产生很好的疗效;对于PD-L1表达水平在1~49%的患者可以采用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法;对于PD-L1表达阴性或表达情况不明的患者,仍然可以采用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法,今年公布的KEYNOTE-189研究同样对这一问题做了回答。
此外,我们看到,在KEYNOTE-001研究中接受免疫治疗时间超过2年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5%,客观有效率可以达到86%左右。这对临床的启示就是,在病人耐受性良好的情况下,免疫治疗应用时间应该尽可能超过2年,这样可能会产生更好的临床疗效。我们同样关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KEYNOTE-001研究公布5年随访结果与3年随访结果基本一致。鉴于上述研究结果,对我而言,最大的启发就是,对于晚期无基因突变的NSCLC,可以根据PD-L1的不同表达水平选择单药或联合治疗。
刘雨桃教授:KEYNOTE-001研究让我们看到了晚期NSCLC患者获得了更好的五年生存率,同时也提示我们PD-L1表达高的患者生存率会更高。那么,在临床实践中,三位教授是如何看待PD-L1检测在肿瘤全程管理中的地位?
王孟昭教授:PD-L1检测在中国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就目前而言,中国没有获批的相关检测试剂,但是,未来PD-L1表达的检测可能会成为常规,因为免疫组化(IHC)检测也相对较容易。对于预计免疫治疗疗效较好的患者,可能会选择把免疫治疗放到更前线的位置使用,因此,PD-L1检测对患者的治疗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如果二线或后线应用免疫治疗可能PD-L1检测的意义并不大。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每个患者都要尝试免疫治疗。
方健教授:就个人而言,免疫治疗PD-L1 IHC(22C3)检测是很有临床意义的检查,但是该检测主要用来筛选免疫单药治疗的优势人群。对于初治患者,PD-L1检测意义重大,尤其体现在不适合联合治疗的患者。如果患者一线选择免疫联合治疗,那么就无需行PD-L1检测,PD-L1检测可能就在二线或后线时检测。但是,如果患者一线采用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那么PD-L1 IHC(22C3)检测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
崔同建教授:晚期肺癌在治疗决策之前,一定要完善相关biomarker的检测。除了驱动基因之外,也需要对PD-L1表达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以下情况,对于高龄、一般状况较差的患者,初治一线时,如果患者PD-L1表达≥50%,那么一线治疗首选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PD-L1表达水平低于50%时,一线治疗可以根据患者一般状态选择免疫联合化疗单药或含铂双药。二线治疗时,有观点认为PD-L1检测并非必须,但是,从临床治疗角度来讲,我还是建议患者行PD-L1检测,主要是为了优化治疗策略,尤其是组合药物的情况下。除此之外,二线治疗时往往会面临诸多问题,如组织标本不易获取,多数情况只能采用血液标本代替,而血液标本PD-L1检测存在一定困难。除了PD-L1外,我们也比较关注如TMB、dMMR等其他指标是否也可以为二线之后如何选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提供参考依据。总之,一线治疗患者强烈推荐进行PD-L1检测,二线治疗争取做PD-L1检测,但是,如何选择检测的标本、如何进行检测还有待于后续更多研究证实。在肺癌免疫治疗领域,TMB、dMMR能否起到疗效预测作用也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刘雨桃教授:ASCO是肿瘤界的一年一度的盛会,会议上会有很多重磅的研究发布。请问三位教授,2019ASCO会议上,您关注的NSCLC治疗领域还有哪些亮点?
王孟昭教授:今年ASCO会议关于NSCLC治疗领域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是不乏亮点,有很多研究做的非常细致,可以给我们很多临床启示,如维持治疗培美曲塞是否联合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联合化疗的验证性研究,以及MET耐药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很多进展。
方健教授:正如王孟昭教授提到的,今年ASCO会议内容并不像去年那么多,但是也有很多亮点研究,诸如EGFR耐药后治疗、免疫治疗联合以及新辅助免疫治疗相关的研究,但研究入组例数并不是很多,但是涉及范围较广。这也是我所关注的今年ASCO的亮点。
崔同建教授:正如王孟昭教授和方健教授所言,今年ASCO会议上肺癌方面的重磅研究并不多,但是有许多值得关注的亮点。就个人而言,有一项I期辅助治疗研究,对我有一定的启发。在中国临床实践指南并不推荐I期患者进行化疗,而美国NCCN指南早就提出,对于高危患者是可以做术后辅助化疗的。这些临床研究会不会对中国的临床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是我所关注的。尽管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是今年ASCO会议上靶向治疗也取得了很多新的成就,包括我前面提及的EGFR耐药后治疗策略的研究,以及今年发布了一些将RET靶点提高到和EGFR、ALK以及ROS1等靶点同一层次的研究。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EGFR、ALK等靶点耐药机制的进一步的明确,靶向治疗也是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免疫治疗治疗线数在今年会议上同样也在前移,既往的一线、二线治疗已经获批了适应症,而在新辅助、辅助治疗领域也有很多文章发表。临床医生应该关注临床研究新进展,因为不久的将来这些研究将对我们的临床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