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2019年3月15日,第三届中国脑胶质瘤学术大会暨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在西安盛大召开。经过10年苦心探索,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江涛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细胞》(Cell)杂志发表,【肿瘤资讯】有幸采访到北京天坛医院江涛教授,与大家简要介绍胶质瘤新药临床研究及数据库建设。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肿瘤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首都医科大学脑胶质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
CELL期刊发表重要结果,伯瑞替尼引领脑胶质瘤治疗新希望
江涛教授:“十年磨一剑”。我们团队在《细胞》(Cell)杂志发表的成果前后经历10年苦心研究。脑胶质瘤在发病初期偏良性,2/3级脑胶质瘤,经过系统治疗后复发时间不定,有的患者在两年或三年时复发,有的患者在五年时复发,甚至有的患者超过十年才复发。因此,自2006年至2013年,我们建立了标本库,这是非常宝贵的临床资源,既包括患者的随访数据,又包含肿瘤对治疗的反应数据,同时还保留肿瘤标本资源。通过对标本资源进行DNA和RNA测序,我们发现了一种融合基因,即PTPRZ1-MET融合基因,MET基因完整存在,PTPRZ1基因丢失一部分,两者形成融合基因。因为MET基因为癌基因,其异常激活会使肿瘤细胞异常增殖、侵袭性增强和新生血管形成。该融合基因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且是在2/3级胶质瘤复发进展为胶质母细胞瘤时,一部分患者出现。研究中此类患者发生率15%~20%。研究显示,存在融合基因的患者,继发胶质母瘤患者的存活期仅127天。通过对融合基因的机制及功能进行研究,证实其可以使MET不依赖于生长因子异常激活。一旦患者获得融合基因,这个基因可以通过二次分子生物学实践,可以不依赖常规激活MET路径,使MET异常激活,MET异常激活之后会使细胞增殖够活跃,侵袭性更强,所以MET基因是一个关键的靶基因。针对该靶基因,联合国内G20高科技企业,研发了一个小分子化合物,通过这个小分子化合物,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包括临床前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证实,这个小分子化合物可以异常得阻断MET基因,降低MET依赖与PDPRZ1融合基因的刺激作用。
完成临床前试验后,已经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CDE)申请了Ⅰ期临床试验,CDE很快批准了I期临床试验。同时项目获得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的支持。经过I期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在继发胶质母细胞瘤中,应用MET阻断剂伯瑞替尼,可以使70%患者处于病情稳定或缓解状态。I期临床试验后,CDE很快批准了Ⅱ/Ⅲ期临床实验。目前已经入组7例患者,实验药物组中,三例效果非常好,而对照组的预后很差。
我们对伯瑞替尼充满信心,相信其问世能够改变脑胶质瘤的治疗现状。从机制研究、基础研究到临床试验的结果发表于《细胞》(Cell)杂志。这是一种对创新性要求很强的期刊,能够被这样的期刊接受,代表了我国在脑胶质瘤治疗领域的研究水平。
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CGGA)建立的意义
江涛教授:做中国脑胶质瘤基因图谱技术,是因为癌症是一种基因病,只有在DNA水平上找到突变,或者说在RNA水平上找到融合基因,或者其他的肿瘤前、肿瘤中的调控,才能找到一些相应的靶点才能进行干预。其他癌症的进步都是因为发现了新的突变,或者是在RNA水平上的一些变化进行干预,才使癌症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目前美国在这方面数据做得非常好。美国有TCGA数据库,包含33种肿瘤,其中还包含5种罕见肿瘤,将胶质瘤作为第一种肿瘤,获得了 大量的生物信息数据。所以在胶质瘤领域,美国一直走在前头。2004年,我回国之后,发现大量标本流失,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与天津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以及中国医科大学等单位共同建立了标本库资源,同时对有随访信息和治疗信息的患者进行了DNA、RNA测序。目前RNA测序已经达到了1000例, DNA测序数据亦达到600例。近期,数据将推送到公共平台,希望国内更多从事脑胶质瘤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可以共享数据、挖掘数据,发现更多有意义内容,提升我国胶质瘤研究的水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期待我们能为胶质瘤的治疗贡献一份力量。
脑胶质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江涛教授:会议上,来自哈佛医学院的Patrick Y. Wen教授详细介绍了国际上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一些靶向药物。目前Ⅱ/Ⅲ期临床试验很多,但是目前没有获得成功。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引进了很多人才。肿瘤学领域的研究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胶质瘤也不例外,从事脑胶质瘤研究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多,所获资金资助也越来越多。我们有信心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靶向药物由中国产出。目前正在进行的药物是伯瑞替尼,该药物是针对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存在MET融合基因的靶向药物,目前已经进入Ⅱ/Ⅲ期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未来很可能在2021年上市,值得期待。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