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研究人员说,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与在心导管室给药相比,在急诊科早期给予埃替非巴肽的策略会产生更好的心外膜血流和心肌灌注量。根据以前的研究报告,早期给药改善心外膜血流量,并有助于提高操作后的生存率,上述给药方法不会导致出血危险的升高。
Michael Gibson(美国波士顿哈佛医学院)及其研究组在《美国心脏杂志》(American Heart Journal)上说:“考虑到进行PCI之前延误不可避免,所以,仍然需要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策略来提高直接PCI前的冠状动脉血流量。”因此,在(TITAN-TIMI)34试验中,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到埃替非巴肽治疗时间的一部分,研究人员比较了343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和晚期(导管室)给予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埃替非巴肽的结果。
与导管室给药相比,诊断性血管造影显示,早期给予埃替非巴肽与PCI前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帧数(CTFC)较低相关(77.5 vs. 84.3,P=0.049)。早期给药组PCI前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为3级的患者比例为24.0%,而导管室组的该患者比例为19.0%,两组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为2或3级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6.2%和36.6%。另外,急诊科给予埃替非巴肽组达到正常心肌灌注(指标是PCI前心肌梗死溶栓的血流灌注为3级)的比例较高,两组分别为24.3%和14.2%(P=0.026)。
研究者指出,在得到这些改善的同时,没有发现急诊科治疗患者的心肌梗死溶栓大出血或小出血增加(6.9% vs. 7.8%)。他们说,受试者心肌梗死溶栓大出血的发生率与其他直接PCI试验中的患者结果一致。研究者最后总结说:“与在导管室开始给与埃替非巴肽的策略相比,STEMI患者进行直接PCI治疗前在急诊科早期开始给予埃替非巴肽的策略使得PCI前的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帧数较高,这反映出心外膜的血流量较大,同时心肌梗死溶栓心肌灌注量较高。”
百度浏览 来源 : 国际循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