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策略使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获益
Invasive Management Strategy Benefits Non-Q-wave MI Patients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05/8/19 0:00:0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有研究结果显示,非Q波心肌梗死(NQWMI)后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表现出了功能状态的改善,其功能状态可通过测定一些指标来说明。
Mark Eisenberg(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麦吉尔大学犹太人总医院)及其同事说:“据我们所知,有关介入治疗是否影响患者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临床研究,很少有发表。”
该研究组随机分配88例患者在NQWMI后接受介入或非介入治疗。在发生NQWMI后的2~5天中,介入治疗组的患者进行了血管造影,而非介入治疗组患者接受了负荷试验。
观察到两治疗组的院内和12个月的血运重建率无显著性差异。通过最大耐力训练脚踏车试验评价患者,在两种治疗策略组也得到相似的结果。
然而,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功能状态有明显改善,12个月的杜克运动状态指数的平均差异是4.3分,而与之对照的非介入治疗组患者该值的差异为-3.5分(P=0.04)
另外,与非介入治疗组相比,分配到介入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相关生活质量也有改善,对于心绞痛稳定性,两组的评分分别是21.6和-5.3(P=0.02),对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两组的评分分别是22.9和2.3(P=0.02),对于治疗的满意度,两组的评分分别是11.2和-10.3(P=0.02),对于疾病的感知,两组的评分分别是24.7%和10.9%(P=0.07)。
作者在《美国心脏杂志》(American Heart Journal)上说:“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可能存在着与早期介入治疗相关的心理因素。早期血管造影可能缓解了介入治疗组患者的焦虑,而负荷试验并没有相同的效应。”
版面编辑:国际循环
相关搜索
介入治疗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