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抗肿瘤治疗已经进入免疫治疗的新元年,PD-1和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和应用是目前最为火爆的领域。如果仅仅知道免疫治疗药物,那就OUT啦。肿瘤资讯独家采访应建明教授,深入讲解免疫治疗作用机制,从病理角度剖析现有检测方法,告诉你如何筛选优势患者。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委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分子病理学组秘书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病理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与分子病理副主任委员/分子技术组组长
北京医学会病理学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用机制简介
抗肿瘤治疗已经进入了免疫治疗的新元年,以PD-1和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和应用最为火热,作为抗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模式,免疫治疗在各个瘤种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近期,免疫治疗在新辅助治疗也取得了阳性结果,未来在临床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目前免疫治疗药物主要是针对PD-1/PD-L1这条抑制通路进行的,这体现了PD-1和PD-L1通路在整个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免疫治疗的疗效,需要非常复杂的条件,比如肿瘤微环境、免疫效应细胞、PD-L1的表达和免疫杀伤细胞的存在等,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免疫治疗预测标志物PD-L1、TMB、MSI的相关性及检测现状
目前大家比较熟悉的免疫治疗预测标志物包括PD-L1表达和肿瘤突变负荷(TMB)。从肿瘤免疫机理来说,肿瘤免疫来源于肿瘤细胞突变产生的新抗原,人体免疫细胞对新抗原产生抗体并产生杀伤作用,也就是说肿瘤基因的突变是肿瘤免疫的前提,一个肿瘤细胞所产生的突变越多,它的免疫原性越强,在免疫治疗中获益的可能性越大。而PD-L1的表达和TMB自身没有直接关系,一个是人体免疫对肿瘤抑制的一个通路,一个是产生肿瘤免疫的源头。
TMB最早的标准检测手段是全外显子检测(WES)。后来采用的是大panel的靶向测序,即通过检测300~400个基因组并以每兆碱基的突变数来定义TMB。但panel测序存在基因选择及阈值的确定问题,最标准的方式应该是根据免疫治疗的疗效来进行定义。
除了PD-L1表达和TMB,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物是微卫星不稳定(MSI),即DNA错配修复蛋白的缺失导致的基因组不稳定。错配修复功能的蛋白缺失以后,突变会在肿瘤细胞内积累,因此高度不稳定(MSI-H)的肿瘤,TMB几乎都是高的,这两者是相关性的。然而高TMB的患者不一定是MSI-H的。
MSI的检测是标准化的,免疫组化有4个错配修复蛋白表达, PCR可以直接进行5个微卫星位点的检测。
事实上,临床实践中三个标志物相互独立,并不矛盾。例如在肺癌,MSI-H的病例非常少见,临床主要检测PD-L1和TMB表达,而这两个群体基本上不重叠。考虑到PD-L1表达检测简单便捷,而TMB相对复杂价格较贵,可以采取先测PD-L1再测TMB的策略。而在结直肠癌,临床主要检测MSI,而不是PD-L1和TMB。
PD-1抗体药物的检测与质控
在使用抗PD-1抑制剂前检测肿瘤细胞的PD-L1,其实并不矛盾。因为PD-1和PD-L1是受体与配合的关系,他们是一条通路上的两个分子,检测PD-L1的表达水平可以间接的反应PD-1水平。在检测预测标志物时,通常是检测表达在肿瘤细胞上的PD-L1,而不是免疫细胞上的PD-1。
另外一个困扰临床的问题是检测PD-L1检测的抗体一致性问题。目前抗体包括22C3,28-8和SP263和SP142,从国内外临床的比较数据来看,22C3、28-8和SP263的一致性比较高,而SP142相对于其他几个抗体的一致率偏低。目前从抗体的可及性以及合规性来说,只有22C3批准作为帕博利珠单抗治疗肺癌的伴随诊断试剂,而其他抗体仅作为补充试剂被批准。
目前对于PD-L1的检测还没有金标准,检测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国内病理界也在积极的开展PD-L1质量控制的工作,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上规范检测流程、统一结果判读,希望临床和病理的共同努力,使得PD-L1表达的检测能够更准确的筛选出对免疫治疗有效的患者。关于TMB的质控,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因为各个公司所采取的panel的数量以及阈值标准不同,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