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2018年7月5-8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联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在合肥成功举办了“临床肿瘤学新进展学术研讨会——Best of ASCO(BOA)2018 China”。2天的时间,解读了39项研究摘要,12场专家点评,4个研究进展述评。来自全国各地200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合肥,回顾研究进展,共同探讨和交流这些研究对我国临床实践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本次BOA会议全程网络直播,线上将近1万名学者观看会议的精彩内容。为快速方便地分享国际最前沿研究信息,【肿瘤资讯】带来系列深度报道,以下分享肺癌专场精彩内容。
CSCO作为ASCO的兄弟学会,在每年的ASCO年会之后,举办Best of ASCO会议,使我国学者能够更加及时方便地获悉当年最新的临床肿瘤学研究进展的内容。CSCO理事长李进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临床肿瘤学新进展学术研讨会的发展历程。2009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做出重大决定,要与学术界影响力较大的兄弟学会开展合作与学术交流,因此在秦叔逵教授的牵头下,莫树锦教授和陆舜教授亲自组织,举办了第一届Best of ASCO®(BOA)会议。此后BOA会议在中国每年召开一次,得到了广大学者的支持,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口碑。时至今日,BOA China已经举办第十届,随着中国临床肿瘤学界的发展进步,ASCO最好的论文已经不足以满足中国学者的期盼和学习需求,因此,在秦叔逵教授和马军教授的提议下,将中国临床肿瘤学新进展学术研讨会与BOA会议一起召开,在BOA基础上纳入更多学术组织的最新进展,供大家讨论学习。2009年BOA会议的首次引入中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而现在,BOA会议已经成为了中国学者互相学习以及与世界同行交流的平台。
肺癌专场1
本专场由香港中文大学莫树锦教授和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担任主持。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书航教授分别解读2项研究进展,哈佛大学Dana Faber癌症研究所的Pasi Janne教授进行专家述评。莫教授在开场中指出,今年的肺癌专场很特别,这些入选BOA的研究都是有可能改变肺癌临床实践的研究进展,这也充分说明了肺癌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
KEYNOTE407研究:卡铂和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或不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转移性肺鳞癌的III期研究
背景:帕博利珠单抗目前已经在多种瘤种包括肺癌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单药治疗对比含铂双药化疗用于PD-L1 TPS>=50%的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晚期肺鳞癌或非鳞NSCLC的OS。联合培美曲塞铂类对比单纯培美曲塞铂类化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OS,且疗效与PD-L1 TPS无关,且安全性可控。KEYNOTE-407研究旨在评估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肺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设计如下。
研究实际入组559例患者,其中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分配了278例患者,均接受研究药物治疗,化疗组分配了281例患者,实际280例患者接受治疗。本次在ASCO报道的为第二次中期分析的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均衡,两组患者中不同PD-L1表达状态(<1%,1-49%,>=50%,无法评价)患者的分布比例也均衡,其中PD-L1>=50%的患者占30%左右,与真实师姐的研究数据接近。ITT人群分析,研究达到主要终点,两组的mOS分别为15.9 vs 11.3个月,HR=0.64(95%CI:0.49-0.85),P=0.0008。各亚组患者分析的结果与总体人群一致,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显著优于单纯化疗组。进一步根据患者的PD-L1表达水平进行分层分析,也观察到相似的结果。
ITT人群的PFS分析也显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显著优于单纯化疗组,mPFS分别为6.4 vs 4.8个月(HR 0.56;95%CI:0.45-0.70;P<0.00001)。根据PD-L1表达水平进行分层分析观察到一致的结果。两组ORR对比,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ORR分别为57.9%和38.4%。常见不良事件(AE)分析:≥3级AE的发生率,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分别为69.8%和68.2%。3-5级免疫相关的不良事件(irAE)发生率分别为10.8%和3.2%。
小结: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显著改善OS和PFS,优于单纯化疗,无论患者的PD-L1表达状态,且两组的AE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相似。研究数据建议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卡铂和紫杉醇或者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应成为一线治疗转移性鳞状NSCLC 新的标准方案,不用考虑PD-L1表达。
IMpower131研究:Atezolizumab联合卡铂/紫杉醇或卡铂/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一线治疗晚期肺鳞癌的III期随机研究,PFS和安全性的初步分析
IMpower131研究入组人群与KEYNOTE-407研究相似,研究设计如下图,本次ASCO报道了B组(Atezolizumab联合卡铂/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对比C组(卡铂/紫杉醇)的疗效。研究假设B组vs C组的ITT人群OS如果存在显著差异,则分析A组vsC组ITT人群的PFS和OS。
三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均衡,A组、B组和C组分别入组了338、343和340例患者。ITT人群中,研究者评估的mPFS(B组对比C组)分别为6.3和5.6个月,HR 0.71(95%CI:0.60-0.85);P=0.0001,见下图;PFS亚组分析显示,各亚组患者中,Atezolizumab联合治疗组的PFS均优于单纯化疗组。进一步根据患者的PD-L1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B组对比C组的PFS获益可见于所有PD-L1表达人群。
经确认的ORR分析显示,ITT人群中,B组和C组的ORR分别为49%和41%,mDOR分别为7.2和5.2个月。其中TC3/IC3的患者中,B组的ORR显著高于C组分别为60%和33%,mDOR分别为18.7和5.3个月;而PD-L1低表达或不表达的患者,两组的ORR相当。对ITT人群进行首次OS中期分析显示,两组的mOS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4.0和13.9个月,HR 0.96(0.78-1.18),P=0.6931.根据不同PD-L1表达水平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B组的OS获益仅见于PD-L1高表达(TC3/IC3)的患者。
对患者的后续治疗进行分析显示,B组和C组分别有5.2%的患者和42.1%的患者接受了后续的免疫治疗,28.3%和23.2%的患者接受了后续化疗。安全性分析显示,3-4级治疗相关的AE(TRAE)发生率分别为68%和57%。特别关注的irAE发生率,如皮疹的发生率,两组分别为22%和12%;肝炎分别为17%和9%。
小结:IMpower131研究显示,在ITT人群中,Atezolizumab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达到了主要终点之一,即研究者评估的PFS,且PFS获益可见于所有PD-L1表达人群,其中PD-L1高表达人群中获益更为显著。Atezolizumab联合化疗安全可靠,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事件。目前OS仍需继续随访,预计会在2018年进一步报道OS更新的中期分析数据。
KEYNOTE-042研究:一项在PD-L1表达率>=1%的进展期/转移性NSCLC一线治疗中比较帕博利珠单抗与含铂双药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开放性III期研究
背景:在经含铂化疗方案治疗中或治疗后失败1a的,伴随PD-L1 TPS≥1%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相较多西他赛,应用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方案治疗显著提升了OS。在未经治疗的,伴随PD-L1 TPS≥50%的转移性NSCLC患者2b中,相较含铂化疗方案,应用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方案显著提升了PFS和OS。在未经治疗的的转移性NSCLC患者3,4b中,无视PD-L1表达率,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含铂化疗方案相较单独含铂化疗方案,可显著提升OS。伴随诊断:选用PD-L1 IHC 22C3 pharmDx试剂(品牌:Agilent Technologies),用于评估甲醛所固定肿瘤标本的PD-L1表达情况,表达方式为TPS,即膜上PD-L1染色阳性的肿瘤细胞比例。KEYNOTE-024研究在无EGFR敏感突变或ALK突变1,伴随PD-L1 TPS≥50%的转移性NSCLC患者中,比较帕博利珠单抗和含铂化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帕博利珠单抗被证实可提供更优的PFS(主要终点)和OS(次要终点),且有着更好的安全性数据。但临床上仍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更多可用于转移性NSCLC的有效且可耐受的一线治疗方案。由此诞生了KEYNOTE-042(NCT02228094)研究,旨在探索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TPS≥1%)NSCLC患者的地位,研究设计见下图。
研究共入组了1274例患者,其中帕博利珠单抗和化疗组分别分配637例,实际接受治疗的患者分别为636例和637例。两组的基线特征均衡,PD-L1>=50%的患者,两组分别占46.9%和47.1%。研究达到主要终点,在TPS>=50%,>=20%和>=1%的患者中,帕博利珠单抗均显著优于化疗组,但探索性分析显示,在1%≤TPS≤49%患者中,帕博利珠单抗和化疗组OS无显著差异,HR 0.92(0.77-1.11)。
PFS分析对比显示,仅在TPS>=50%的患者中,帕博利珠单抗和化疗组的PFS存在显著差异;而TPS>=20%和TPS>=1%的患者,两组的PFS无显著差异。根据TPS进行ORR分层分析,在TPS>=50%的患者中,两组的ORR分别为39.5%和32%;TPS>=20%的患者中,两组的ORR分别为33.4%和28.9%;TPS>=1%的患者中,两组的ORR分别为27.3%和26.5%。针对所有患者的药物暴露和不良事件汇总分析显示,>=3级的TRAE发生率,帕博利珠单抗和化疗组分别为17.8%和41%。
小结:相较含铂化疗方案,帕博利珠单抗于一线治疗伴PD-L1 TPS ≥50%,≥20%和≥1%的晚期/转移性NSCLC患者,可显著提升OS。在本研究中,帕博利珠单抗未能表现出PFS的显著获益,于PD-L1全表达水平的人群中,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组的DOR显著优于化疗组,尽管药物暴露时间更长,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组依然有着更低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Keynote 042研究是首个在EGFR敏感突变或ALK阴性,伴随PD-L1 TPS≥1%,且未经治疗的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中,考察主要终点OS并展现出优于含铂化疗方案结果的研究,这些数据证实了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方案于标准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肿瘤患者的潜力,并潜在延伸、拓展了帕博利珠单抗的固有定位。
来自III期CheckMate 227研究的其他终点分析: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 vs 化疗用于晚期NSCLC一线治疗
背景:CheckMate 227研究是一线开放、随机、多部分的III期研究,旨在对比纳武利尤单抗为基础的治疗与化疗在未经化疗的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达到主要终点之一,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延长了TMB>=10mut/mb患者的PFS,最近的研究表明在非鳞NSCLC患者化疗联合抗PD-1/L1治疗相比单纯化疗,可改善患者的疗效。在此比较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化疗或单纯化疗在PD-L1表达<1%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设计如下。
本次汇报了研究B部分的数据,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化疗或单纯化疗组分别入组了177例、187例和186例患者,3组的基线特征均衡。在PD-L1表达<1%的患者中,纳武利尤单抗+化疗 vs 单纯化疗的mPFS分别为5.6和4.7个月,差异有显著意义,HR 0.74(95%CI:0.58-0.94);两组的ORR分别为36.7%和23.1%,mDOR分别为7.2和4.7个月。PFS的亚组分析显示,非鳞癌患者相比于鳞癌患者,从纳武利尤单抗+化疗中的获益更显著。
进一步根据TMB对两组的PFS进行分析,在TMB>=10mut/Mb的患者中,纳武利尤单抗+化疗 vs 单纯化疗的mPFS分别为6.2和5.3个月,差异有显著意义;而在TMB<10mut/Mb的患者中,两组mPFS均为4.7个月,无显著差异。
汇总分析TMB>=10mut/Mb且PD-L1表达<1%的患者,纳武利尤单抗+化疗或纳武利尤单抗+ 伊匹木单抗均优于单纯化疗,结果如下图所示,mPFS分别为6.2,7.7和5.3个月;mDOR分别为7.4,NR和4.4个月。
根据TMB分层对比纳武利尤单抗+化疗和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结果显示,在TMB>=10mut/Mb且PD-L1<1%的患者中,两组的mPFS分别为6.2和7.7个月,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更优;但在TMB<10mut/Mb且PD-L1<1%的患者中,两组的PFS无差异。
安全性分析显示,纳武利尤单抗+化疗或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和单纯化疗组患者3-4级TRAE发生率分别为52%,25%和35%。
小结:在PD-L1表达<1%的晚期NSCLC患者中,纳武利尤单抗+化疗对比单纯化疗的PFS HR为0.74,于其他抗PD-1/L1单抗联合化疗的研究结果一致。除IO+IO以外,TMB检测可以用于指导临床选择IO+化疗患者,在高TMB(>=10mut。Mb)且PD-L1<1%的患者中,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对比纳武利尤单抗+化疗,疗效持续更持久且1年PFS率更高,且3-4级TRAEs更少。
Pasi Janne教授以“What’s new in immunotherapy for lung cancer after ASCO 2018”为题对4项免疫治疗的研究进行述评
目前,晚期肺腺癌的治疗主要是基于患者有无合并驱动基因,对于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以靶向治疗为主,而KRAS突变型或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则以免疫治疗为主。在2018年ASCO之前,晚期NSCLC免疫治疗的研究证据显示:在TPS>=50%的患者中,无论组织学类型,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优于化疗;在晚期非鳞NSCLC患者,化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优于单用化疗;TMB是除PD-L1以外的免疫治疗潜在疗效标志物。但在2018年ASCO年会以后,我们对晚期NSCLC的免疫治疗有了新的认识:
一线非鳞NSCLC患者:如果TPS>=50%,可以基因患者的合并症、毒性考量等选择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或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卡铂;如果TPS 1-49%或状态未知,可选择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卡铂或Atezolizumab+紫杉醇卡铂+贝伐珠单抗;如果TPS<1%且TMB>=10mut/Mb,可选择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或化疗+纳武利尤单抗,但目前这两个方案尚无获得FDA皮疹。
免疫治疗方案的选择与生物标志物检测的可及性、治疗的急切性和患者是否需要选择非化疗方案相关。
对于晚期肺鳞癌一线治疗的选择,我们也有了新的认识。如果TPS>=50%,可以基因患者的合并症、毒性考量等选择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或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卡铂(目前FDA尚未获批这一方案)。如果TPS1-49%,可选择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卡铂。对于Atezolizumab联合紫杉醇卡铂的数据尚未成熟,目前的疗效数据显示获益人群仅限于PD-L1高表达患者(TC3或IC3)。
肺癌专场2
本专场由上海胸科医院陆舜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力教授担任主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解读3项研究进展,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进行点评。
KEYNOTE-158研究: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晚期SCLC的II期研究
背景:帕博利珠单抗已经证明在多种肿瘤中可以取得临床获益,包括MSI-H型肿瘤。帕博利珠单抗在SCLC的IB期多队列研究KEYNOTE-028研究显示,在PD-L1阳性的晚期SCLC中显示出抗肿瘤活性和较好的耐受性。KEYNOTE-028研究是一项涵盖10种肿瘤类型,包括MSI-H型肿瘤的II期篮子试验,评估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未经生物标志物状态选择的晚期SCLC的疗效,研究设计如下。
研究共入组107例患者,所有的患者均接受过至少1次帕博利珠单抗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9.3个月。采用22C3 PD-L1单抗进行IHC检测,PD-L1>=1%的患者定义为阳性,PD-L1表达阳性、阴性和状态未知患者分别为39、47和1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MSI状态分析,结果显示非MSI-H型(即MSS+MSI-L型)肿瘤91例,不可评估患者为9例。结果显示,总体人群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ORR为18.7%,其中PD-L1阳性和阴性患者的ORR分别为35.7%和6.0%,患者的最佳疗效总结见下图,可以看到取得肿瘤缓解的主要见于PD-L1阳性的患者;总体人群的中位DOR尚未达到,其中12例(73%)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12个月。总体人群的mPFS为2.0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PFS率为23.7%和16.8%,其中PD-L1阳性和阴性患者的mPFS分别为2.1和1.9个月。总体人群的mOS为8.7个月,PD-L1阳性和阴性患者的mOS分别为14.9和5.9个月。安全性评估任意级别的TRAE发生率为60%,常见的TRAE包括疲劳、瘙痒、甲状腺功能减退、食欲下降、恶心。
小结: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晚期SCLC的ORR为19%,尤其是对于PD-L1阳性的患者治疗非常有前景(ORR,36%),这些研究结果与IB期研究中KEYNOTE-028中的SCLC队列研究结果一致。取得疗效的患者持续时间持久,PD-L1阳性患者的mOS为15个月。目前,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标准化疗(EC/P)对新诊断的广泛期SCLC患者的KEYNOTE-604研究正在进行。
Rovalpituzumab tesirine (Rova-T)治疗三线及以上DLL3阳性SCL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II期TRINITY研究结果
背景:广泛期SCLC对一线治疗高度敏感,但易出现早期复发,预后差,三线及以上无标准治疗。来自三线化疗的回顾性分析显示,最佳的ORR为18-21%,临床获益率为51%,mPFS为2-2.3个月,mOS为4.4-4.7个月。目前尚无基于生物标记物的治疗方式。Delta样单臂3(DLL3)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新靶标,>85%的SCLC表达DLL3。Rova-T是靶向DLL3的抗体偶联药物,I期研究显示在56例复发的SCLC,Rova-T的ORR为16%,其中DLL3高表达的患者ORR达31%,mOS达5.8个月。TRINITY研究是一项单臂研究,评估了Rova-T)治疗三线及以上DLL3阳性SCL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设计如下。
研究入组了339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2岁,99%的患者ECOG PS评分0-1分,一线治疗耐药或复发的患者占23%,入组前接受过2、3、4线或以上治疗的患者分别为77%,15%和8%。66%的患者完成了预计2个周期的Rova-T治疗,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位19.1周。主要终点指标分析显示,所有入组人群的ORR位18%,DLL3高表达患者为19.7%,见下图。在DLL3高表达的患者中,根据既往治疗线数分组,3线或4线及以上治疗的患者,ORR分别为49%和41%,DCR分别为71%和72%,无显著差异;但两组的DOR有一定差异,分别为4.3和2.9个月。进一步对比3线治疗DLL3高表达(n=177)和非高表达(n=63)患者,发现DLL3高表达的反应率更高,ORR分别为16%和6%。
对所有DLL3高表达患者进行分析,无论治疗线数,mPFS和mOS分别为3.8和5.7个月。大多数患者达到SD或更好的疗效,并且转化为长期生存,不同疗效患者的mPFS和mOS总结见下图。
TRAE分析显示,在DLL3高表达和非高表达患者中AE发生率相似,因AE导致治疗终止或调整剂量的AE的患者占10%。
小结:目前SCLC三线或以上治疗无推荐的治疗方式,Rova-T是有效药物之一,研究者评估的PRR为18%。生物标志物选择的DLL3高表达3线治疗患者最有可能从治疗中获益。总体的不良反应可控,需要终点评估的风险为胸腔/心包积液,水肿和光敏感反应。目前正在进行3项Rova-T相关的III期研究(一线维持,MERU;二线,TAHOE)以及与化疗(EP方案),纳武利尤单抗,或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联合的I期研究。
程颖教授点评
上述两项研究均探索了SCLC二线或以上治疗,程教授首先回顾了目前关于SCLC研究的现状,主要集中在二线或以上治疗的探索,此外,一线或一线维持的研究也逐步开展。目前,免疫治疗在SCLC的二线或以上治疗上崭露头角,NCCN指南已经推荐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联合治疗用于复发型SCLC,基于KEYNOTE-158研究的结果,帕博利珠单抗可能成为PD-L1阳性后线治疗的选择。但对于复发耐药性SCLC的免疫治疗还需要选择人群,理想的标志物仍有待探索。目前,SCLC患者的免疫治疗正逐步由单药到联合,由后线向一线或维持治疗的进军,有望改变SCLC治疗的整体布局。
Rova-T是一类新型的抗体偶联药物,对这类药物既往我们的治疗经验有效,从前期的研究来看,需要关注浆膜腔积液和光敏感等毒副作用。此外,Rova-T的疗效并不如既往I期研究中那么乐观,基于现有的研究结果,可以考虑作为SCLC三线治疗选择,但关于DLL3的检测还需要规范检测抗体和最佳的cut-off值。值得一提的是,目前Rova-T研究即将在中国启动。
DREAM研究:Durvalumab联合一线化疗治疗间皮瘤的II期临床研究(含安全性试验)
背景:恶性胸膜间皮瘤 (MPM) 是一类发病率较低、但比较难治的肿瘤。预计全世界每年有38400人因该病死亡,澳大利亚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二(次于英国)。目前的标准一线治疗为顺铂/卡铂+培美曲塞4-6个周期,患者的6个月的PFS率为48%,1年PFS率为12%,有效率为41%,中位总生存期12.1个月。研究显示一线顺铂/培美曲塞vs顺铂/培美曲塞/贝伐单抗,平均PFS 7.3 vs 9.2个月,中位OS 16.1 vs 18.8个月,RR未报告。基础研究显示,化疗联合免疫可能具有协同作用,Durvalumab是针对PD-L1的IgG1抗体。在间皮瘤中PD-L1表达约21%-72%,在肉瘤样间皮瘤中表达更高,且PD-L1表达是预后不良指标。
这一2期,开放,单臂,多中心研究采用Simon二阶段设计,旨在评估评估durvalumab联合顺铂和培美曲塞的疗效,本次报告第一阶段患者目前的主要研究终点情况。主要研究终点为6个月PFS (MPM的mRECIST标准);次要研究终点包括肿瘤客观反应率 (ORR) (CR或PR判定标准为MPM mRECIST , 以及 iRECIST),AEs (CTCAE v4.03),PFS (MPM mRECIST,以及 iRECIST)和OS。Simon二阶段设计:第一阶段31例,第二阶段23例,总共n = 54。关键入组标准包括:未计划接受手术治疗的MPM,根据mRECIST标准具有可测量病灶,具有可用于检测PD-L1表达的肿瘤组织(FFPE) (非选择表达状态),ECOG评分0-1等;器官功能符合标准;没有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测量病灶既往未接受过放疗;未接受>10mg/天泼尼松龙当量的皮质激素治疗。研究设计如下:
前31例患者基线特征如下:中位年龄为69岁,男性占24%,上皮性MPM患者30例,结缔组织MPM1例。在招募其他患者前,前6例患者接受了全剂量顺铂+培美曲塞+durvalumab2个周期的治疗,在此期间6名患者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每三周确认durvalumab1125mg剂量维持治疗。21例患者完成了6个周期的顺铂,5例患者更换为卡铂,中位Durvalumab周期数为12个周期。31例患者6个月的PFS率为65%,中位PFS为7.3个月,患者的客观缓解率总结见下表。安全性评估显示,出现3-5级AE的患者为20例(65%),3-4级irAE的患者为3例(10%),常见的irAE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和淀粉酶/脂肪酶升高等。
小结:Durvalumab联合顺铂和培美曲塞一线治疗31例晚期间皮瘤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6个月的无进展生存率为65%,肿瘤客观反应率为58%,不良事件与单用化疗和免疫治疗类似,与Keynote-189和摘要#105最近的结果一。研究将在2018年WCLC大会上上将报道所有54例患者的6个月PFS率和ORR。如果得到证实,值得针对这一治疗开展随机III期临床研究,组织和血液样本将进行相关的转化研究。
程颖教授点评
对于不可切除的MPM患者,目前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5%,大部分患者无法通过手术切除,培美曲塞顺铂是目前唯一被FDA批准的一线治疗晚期不可切除的MPM的方案,贝伐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铂类已经被NCCN指南推荐用于一线治疗,但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但3-5级毒性显著增加,24.3%的患者因为毒性停止治疗。间皮瘤中PD-L1表达约为21-72%,在肉瘤样间皮瘤中表达更高,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不可切除MPM的研究热点。目前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和帕博珠单抗已被NCCN指南推荐用于复发性MPM的治疗。基于目前这一II期DREAM研究的结果,Durvalumab+化疗的疗效优于化疗,且安全性优于贝伐珠单抗,或可成为不可切除的MPM一线治疗选择。但仍需注意的是这一研究具有局限性,本次汇报的结果仅为Simon 二阶段设计的第一阶段分析,且是一项单臂小样本研究,PD-L1状态/TMB/生物标记物尚未可知,后续仍需要进行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大会最后特别设置了由Dana Faber癌症研究所的Pasi Janne教授带来“Current Standard Practice after ASCO 2018: Lung Cancer?”的主题演讲。Pasi教授首先回顾了2018年ASCO免疫治疗进展对我们临床实践的启示(见上),除免疫治疗以外,靶向治疗仍然是肺癌的研究热点,Pasi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介绍:
EGFR突变型肺癌的研究进展:今年的ASCO大会上关于EGFR突变型晚期NSCLC的治疗,主要有3项重要研究:
ARCHER1050研究(Dacomitinib对比吉非替尼用于EGFR敏感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的OS数据公布。在去年的ASCO会议上,公布了结果ARCHER1050研究的主要终点PFS,结果显示,Dacomitinib对比吉非替尼显著延长mPFS,分别为14.7 vs 9.2个月,HR 0.59;P<0.0001。今年更新的OS数据显示,Dacomitinib对比吉非替尼亦显著延长mPFS,分别为34.1 vs 26.8个月,HR 0.76(0.582-0.993),P=0.0438;此外,东亚人群的OS数据显示出与全球患者相似的结果。但对于Dacomitinib,我们仍需要关注其毒性,Dacotinib组进行剂量调整的患者达到66.5%,而吉非替尼组仅为8.0%。
NEJ026研究是第一个对比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和厄洛替尼单药治疗EGFR敏感突变型晚期NSCLC一线治疗的III期研究。研究达到主要终点,与II期研究结果相似,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对比厄洛替尼单药,显著延长PFS,mPFS分别为16.9 vs 13.3个月,HR 0.605(0.417-0.877),P=0.01573;分别对EGFR exon19del和L858R突变患者进行分析,结果与总体人群相似。两组的ORR相当,分别为72.3%和66.1%。但联合治疗组因为AE停药的比例较高,为29.5%。目前II期JO25567研究的OS数据已经公布,但联合治疗组和单药组的OS无显著差异,期待这一III期研究结果OS数据的公布。
NEJ009研究是第一项评估EGFR TKI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对比EGFR TKI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NSCLC的III期研究。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卡铂治疗对比吉非替尼单药,显著延长PFS,两组的mPFS分别为20.9 vs 11.2个月,HR 0.494(0.391-0.625),P<0.001;此外,OS分析也显示两组存在显著差异,mOS分别为52.2 vs 38.8个月,HR 0.695(0.520-0.927),P=0.013。安全性评估上,联合化疗组的3-5级AE发生率显著更高,分别为65.1% vs 31.4%。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于EGFR突变型患者的管理,我们有了新的认识,初治的患者,可选择奥希替尼或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卡铂;Dacomitinib或阿法替尼也是可选策略,但Dacomitinib因为治疗毒性,Dacomitinib因为获益并不优于吉非替尼,均只能作为次要选择。对于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目前虽然观察到PFS但获益,但OS没有获益,考虑到联合方案的毒性,这一方案是否推荐还有待商榷。对于既往未接受过EGFR TKI治疗,但合并T790M突变的患者,奥希替尼是最优推荐。未来,对于EGFR 突变的患者,可能的探索策略为奥希替尼联合方案,如联合培美曲塞卡铂。目前已经有多项奥希替尼联合治疗的研究正在开展,值得期待。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进展为RET变异型晚期NSCLC的治疗,今年的ASCO大会上公布了2项研究,一项研究为LIBRETTO-001,评估LOXO-292用于RET变异肿瘤的I期研究。RTE基因的活化形式主要为突变或融合,LOXO-292是一个高选择性的RET抑制剂,I期研究显示用于RET变异型肿瘤疗效显著,KIF5B融合型患者的ORR为81%,非KIF5B融合型患者ORR为82%。此外,患者的疗效持续时间较长,目前49例RET融合的患者,44例(90%)仍在接受治疗;29例RET突变的甲状腺髓样癌,27例(93%)仍在接受治疗。另一项I期研究评估了另一个RET抑制剂BLU-667用于RET变异型实体瘤,研究也显示出相似的疗效,ORR为50%,53例患者中,41例仍在接受治疗。
最后,Pasi教授提及了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即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是否适合接受免疫治疗?今年的ASCO大会上也有两项研究进行了相关的探索。第一项研究是ImmunoTarget,评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携带活化分子变异患者的疗效。这是一项回顾性分析,纳入了BRAF、MET、KRAS、HER2、EGFR、ALK、RET、ROS1变异的患者,结果显示总体人群中,免疫治疗的ORR为19%,其中KRAS突变和BRAF突变的患者ORR稍高,分别为24%和26%,而EGFR突变和ALK阳性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疗效较KRAS或BRAF突变型患者的ORR低,PFS更短。单独分析EGFR不同突变亚型或不同治疗线数的患者,免疫治疗的PFS无显著差异。另一些研究评估了免疫治疗用于既往非吸烟者或轻度吸烟者,PD-L1高表达人群的疗效。结果显示,PD-L1高表达的NSCLC患者中,不同吸烟状态亚组(非吸烟者或轻度吸烟者 vs 重度吸烟者)的ORR无显著差异,但重度吸烟患者DOR显著延长。结合上述研究,对于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免疫治疗,我们有了以下新的认识:免疫治疗的缓解率和疗效持续时间均有限,仅KRAS突变的患者可能可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但如果同时合并LKB1/STK11突变则例外。这类患者可以考虑IO治疗,但应该在靶向治疗耐药后才选择。
相关阅读: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