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医疗政策

互联网平台——重回人与人的时代

医疗政策

1970-01-01      

1732 0

互联网平台——重回人与人的时代

作者Dr.2,珍立拍股份公司董事长     

        编者按:作者王欣玮,男,26岁。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长海医院整形外科研究生在读。王同学是Dr.2的小师弟,虽然现在是医学生,但是视野比较开阔。虽然有些观点稍有偏颇,但能给大家带来独特的看法,请多批评指正。

“互联网思维”是近年来热炒的一个词,从高逼格炒成了烂大街。以至于出门左拐上个厕所都能碰到俩聊“互联网思维”的。

 然而很多人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以为只要把商业放到网上就叫“互联网+”或者“+互联网”。似乎只要和这个“邪恶组织”挂上钩,入了会,就可以打野升级,平步青云,发财致富。但从数以千记的互联网公司像潮涨一样涌现又像潮落一样倒闭的现象来看,现实显然不那么简单。

 商业,无论古今,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永远都是“人”,是市场中一个个理性自由的个体。在互联网时代,这个特点尤为突出。因为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的阻隔,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简单直接。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连接方式尽可能简化,用更多的精力琢磨如何吸引人,服务人。

 而许多互联网公司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更多的是去思考如何与互联网建立关系,但忽视了如何与人建立关系。这就好像你在商场开店铺,只是想方设法地搞定商场经理,租得理想的摊位,却忽视了来买东西的客户一样。在时空的藩篱被打破,平台更加自由的互联网时代,这种错误更加南辕北辙。

 所以大数据也好,云计算也罢,都只是工具。高逼格也好,接地气也罢,都只是形式。甚至“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都不那么重要。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平台为中心”,这才是互联网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当然除此之外还需要运气。

社交金融,复古还是创新?

“互联网金融”是2014年突然热起来的一个概念。各种各样的P2P平台和理财产品像雨后春笋一样忽的一下都冒了出来。在当年年底,一家叫做“熟信”的公司带着“社交金融”的概念悄然进入了这个市场。“社交金融”就是将闲散资金借贷给朋友圈内的熟人并收取利息,融合了“社交”与“金融”两个概念。

然而“社交金融”的模式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复古。抛开当下流行的很多杂七杂八的新名词,“社交金融”其实是一个相当古典的概念。在银行,财团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大规模占领金融市场之前,民间的私人小额借贷就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社交金融”。俗称“放印子钱”。同样是把钱借给熟人,或者熟人的熟人,同样有放贷人,借贷人甚至还有保人。所以说,社交金融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复古。

然而旧时的印子钱和“熟信”又有一些不同,一是匿名,二是互联网。但“匿名”只是游戏规则,互联网才是根本区别。

我们先来看看传统的民间借贷为什么会被银行取代。除了政府打击私人放贷,旧时的小额放贷存在以下几个天然的弊端:

1.人际圈子小,选择少,金额小;

2.赖账容易,追账难,容易出现坏账;

3.放贷者专业知识匮乏,不能正确评估收益和风险。

然而后来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在市场中渐渐成了主流。因为它们解决了上述的几个弊端:

1.形成了“多对一对多”的中心化机构,可以大量吸纳资金并放贷。解决了圈子小金额少的问题。

2.通过专业的风险预估,抵押贷款,信用判定和法律手段解决部分坏账的问题。

3.金融机构可以集中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让钱流到更容易生钱的地方。

除此之外,在金融市场的自由竞争中,一部分私人放贷者胜出,做大,形成专业的团队进。而形成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

但同时,金融机构也存在着中间环节多,交易成本高的问题。

然而互联网的出现:

1.扩大了个人的人际圈子,使得大量资金的流动成为可能。

2.人际圈子的扩大使信用变得透明,这样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赖账和逃账的成本。(比如朋友圈内的信誉受损,这个成本非常大。)

所以互联网的社交金融,无非是让曾经民间的自由借贷重新出现在互联网上。说的直白点,就是在互联网上放“印子钱”。同时利用互联网上巨大的社交圈解决掉传统借贷的弊端。所以说,社交金融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复古。

平台生态圈的设想

创新还是复古?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他们的内核是一样的。

当互联网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得空前简单直接之后,现有的秩序就未必适用了。新秩序的建立反而要回归“人”这个核心本质。企图强行拉拽时尚成为“互联网+”或者“+互联网”,把线下生搬到线上,反而忽视了商业本质的公司,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对于互联网平台的生态圈,我在此做两点大胆的猜想:

一、经纪人经济

在“互联网经济”喧嚣之后,我们有可能会迎来“经纪人经济”。因为互联网带给我们大量不经筛选的信息,需要有具备专业知识的经纪人为我们进行信息过滤筛选。经济学的社会分工理论也论证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最有效率。比如私人医生,律师,理财师都是经纪人。再者,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商品和服务会越来越贴近人,越来越人性化。或许,在淘宝和京东大卖场的电商热潮冷却下来之后,销售行业再要突破就只能从经纪人模式入手。比如未来会出现以专业荐书师为核心竞争力的小型实体或网上书店,根据读者的需求,为不同的读者量身订制书单,以此和亚马逊对抗(也可能演化成学业导师)。或者以造型设计为核心竞争力的小型服装店,通过个性化的服装搭配来吸引买家。总之,专业人通过专业知识过滤筛选信息,可以为客户节省大量时间,同时达到更佳的效果。

二、自由执业者与松散的自组织

当互联网出现之后,劳动者对执业机构的依赖度会逐渐降低。因为在此之前,个人的影响力有限,需要依附执业机构来推广。同时地域的限制需要人们必须聚在一起才能完成团队协作。比如医生需要加入医院,律师需要加入事务所,建筑师需要加入设计院,理财师需要加入银行。但互联网的出现使个人品牌的号召力大大增强,同时打破了空间对团队协作的限制。所以未来会打破“人—机构—人”的格局,重新回到劳动者与客户直接连接的“人与人”的时代。而在团队协作方面,将基于从业者的自由意志,形成大量松散的自组织。将硬件模式升级为软件模式。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平台的生态系统并不是基于现有生态系统往互联网上的移植,而是基于“人”这个核心,在新平台上重新育种和进化。

社交金融的生态

社交金融,熟信采取的是“单向授信,双向匿名”的方式。

“单向授信”就像在朋友间设置信用卡额度。比如说我对朋友甲比较信任,给他设置3万元的额度。他就可以从我这里借走最多3万元。而对朋友乙我没那么信任就给他设置1万元的额度。

“双向匿名”就是当我的朋友需要借5000块钱时,可以在他的朋友圈内发布消息。而我收到有人要借5000元时,我并不知道是甲还是乙,但我知道这5000块钱在我设置的信用额度内。而甲或乙收到借款时,也不知道是哪个朋友借给他的。这样就方便谈论利息,不会因为人情抹不开面子。但假如有朋友欠债不还,那熟信就可以把某人欠债的消息在他整个朋友圈内曝光,同时出据法律凭证,方便放贷人讨债。

熟信CEO曾说,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理财者,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风险控制师。

“单向授信,双向匿名”的好处是避免了借钱时人情面子的尴尬。但缺点是会把具有专业知识的理财师淹没在双盲之中。

目前熟信推广的第一批用户群是在校大学生。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比较高,而且大学生没有收入,经常会陷入财政危机,需要借钱。但我想,熟信的野心肯定远不止于此。

像所有的金融业务一样,社交金融最需要解决的仍然是普通人闲散资金的出路和企业融资的来源。如果是这样,那完全抱着双盲的玩法就不是很合适了。可以设置一部分VIP用户,让几类人选择性的盲或明。

第一类:职业理财师

普通老百姓的社交圈子相对比较封闭,资金流动也比较慢。即使有闲散资金,也不容易流到更容易生钱的地方。而企业融资又缺乏来源。这就需要职业理财师在中间做桥梁。

正如上述的“经纪人经济”和“自由执业趋势”,熟信可以为脱离了理财机构的职业理财师提供平台。让他们利用自己的信誉和理财能力吸纳资金,评估风险和收益,让资金流向最合适的方向。

这就好像过去“放印子钱”的保人。让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来承担风险成为保人,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成熟。职业保人可以公示自己的资历,业绩和运营项目。熟信可以客观地列出他们的盈利,负债及信用情况。让普通老百姓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理财经纪人(类似小额信托)或他名下的项目。

第二类:创业者

创业者需要亮明自己的身份和投资项目。更方便他们融到大笔资金。因为小额借贷可以靠“单向授信”。但遇到大笔借款时,人们关心的不仅是借钱的人靠不靠谱,更关心他所经营的项目靠不靠谱。

创业者可以通过公示自己的项目,与亲友以及天使投资人取得联系,完成众筹。

第三类:手握重金的天使投资人

天使投资人,职业理财师和创业者的不匿名,有助于他们相互联系,互相选择。完成资金的优化配置。

同时,社交金融平台还应为演化提供空间。可以为职业理财师的自组团队提供平台,甚至可以为理财机构提供门面,让他们加入竞争。

功能性社交的兴起

或许未来我们不仅会看到金融社交,还会看到医疗社交,美食社交,旅游社交,外形设计社交。社交将不仅限于交友和约炮。而是更多的发挥人的社会功能,解放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职业人。使顾客得到更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而互联网,将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提供最自由的平台。

因此,互联网平台将使商业,重回人与人的时代。

(欢迎转载,注明作者和来源即可,愿意与Dr.2交流的请加微信号:2823095726)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医学库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居民恶性常见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
  • 速看!最新国民营养健康核心信息..
  • 重磅!2024年国自然初审结果公布..
  • Nature子刊:这种益生菌的酶,可..
  • 推荐阅读 更多>>
  • 多维度的社群经济(5):社群中..
  • 基于OpenStack的医疗私有云方案..
  • 【技术贴】基于OpenStack的医疗..
  • 移动医疗兵器谱之人物篇(下):..